“幽灵刹车”无解,美国加州立法禁止特斯拉宣传自动驾驶(3)

2022-09-16 19:00  观察者网

卡帕西谈神经网络以及幽灵刹车

简单来说,卡帕西认为,特斯拉幽灵刹车的源头是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对物体识别产生冲突,导致系统发出错误指令。

对此,特斯拉将"锅"甩给毫米波雷达。今年5月,特斯拉在发布FSD Beta v9版本时,同步取消了北美地区全系产品搭载的毫米波雷达,转向纯视觉路线,使用"Tesla Vision"视觉系统,通过不同位置布局的摄像头实现三维图像感知。

事与愿违,特斯拉切换纯视觉路线后,幽灵刹车的现象不减反增。根据部分车主描述,可能只是路上飘过的塑料袋或者前车行驶中的阴影,自己驾驶车辆都会幽灵刹车。

上述现象表明摄像头使用场景存在限制。和人眼类似,摄像头受天气、强弱光影响较大,但在智能化程度上远不及人眼。据峰瑞资本合伙人杨永成介绍,车载自动驾驶摄像头基本都是固定焦距、固定FOV、固定光圈、固定位置安装的,完全不具备人眼的自动化和灵活性。

杨永成表示,车头前方就配有远、中、近距离的视觉成像模式,除了成本方面考量,要实现人眼通用化设计,必然使用大量电机、机械运动、控制部件。而汽车使用场景复杂,包括高低温、震动、运动等,要求摄像头无故障运行时间长。

这也是为何车辆在感知系统中,会在主传感器摄像头之后加上辅助系统毫米波雷达。毫米波本质上是电磁波,可直接测距和测速,其主流频段集中在24GHz(用于15-30米中短距离感知)和77GHz(用于100-200米长距离感知)。

不过,特斯拉如今的自断双臂的做法,在纯视觉感知算法未迭代到理想状态下,显然有些仓促。就像特斯拉2016年和Mobileye的分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斯拉Autopilot和ADAS饱受诟病,迭代后的体验不升反降。

幽灵刹车何时能解决?

一向乐观的马斯克在面对幽灵刹车问题时,也变得谨慎起来。

日前,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FSD最新测试版本已推出,但用户应该对该系统更谨慎。

根据特斯拉FSD Beta 10.9更新日志,特斯拉"通过改进对能见度尽头的物体的速度估计,减少了交叉物体的错误减速","通过更好地建模合并点和位于可见性边缘的重影对象,改进合并控制的平滑度"。

至于何时能解决幽灵刹车的问题,甚至马斯克本人也不能确定。

关于FSD的迭代,马斯克表示,他在《总体规划第二部分》已提到,特斯拉大概需要60亿英里的自主里程,才能使自动驾驶系统获得全球监管机构的批准。

截止今年二季度,特斯拉FSD测试版车队有效行驶里程为3500万英里。简单换算,已完成马斯克目标值的0.58%。

马斯克的逻辑通过大量边际案例,通过特斯拉深度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通过神经网络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将目标物体的边界"抠"出来,最后对数据进行比对和纠正,完成机器的图像的识别。这个过程就像教小朋友识图,告诉机器该物体是人、车还是路牌等信息(专业术语为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

同时,为了加速机器的"文化水平",特斯拉还推出"影子模式",让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出于开启状态,传感器探测车辆行驶道路周围的数据。驾驶操作仍由人来完成,机器不参与驾驶。但在人的驾驶过程中,机器会学习人的驾驶操作,从而达到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优化。

边际案例基于大量道路数据抓取,其实,其实,道路上行驶的每一辆特斯拉都可以看作是其测试车辆,车辆配有的摄像头不断抓取道路信息,再回传至中心服务器。

不过,特斯拉现阶段面临更严重的一个问题--中国对特斯拉使用场景的限制。出于数据安全性考量,不少事业单位和特殊路段已明令禁止特斯拉的驶入和通过,意味着特斯拉在面对中国特有场景(匝道、城市外卖车、快递三轮车)时,能否有效识别需打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