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一行走的是三条路中位于中间的卢龙道。其经行线路,《呻吟语》记载说,"过石门,至景州,上卢龙岭,渡栾撒河、泽河,过大漠。"通过对史料比对,大抵可以复盘赵佶父子从燕京到中京的线路:经今三河、蓟州、遵化、迁西,在迁西境内的喜峰口穿越燕山,进入宽城,继续向东北而行,次第翻越燕山东缘支脉七老图山和努鲁尔虎山,尔后抵达宁城。约500公里的路程,耗时32天。许多年后,我两次行走于燕山及其支脉之间。与人烟稠密的华北平原相比,这里山高谷深,人烟稀少。从承德到宁城,山峦连绵起伏,不少地段植被稀疏,暴露出灰白而狰狞的山体。午后阳光炙烈,人迹罕至的山路上,风吹山梁,恍似波涛拍岸。
喜峰口位于河北省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滦河切断燕山形成的隘口。今天的喜峰口和徽宗一行所经过的已然不同,不仅有了明长城遗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修建潘家口水库,低洼处长城被库区水淹没,形成了"水下长城"景观。(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赵佶父子由燕京赴中京时,包括濮王赵仲理在内的一千八百余人留了下来。这些锦衣玉食的公子王孙,竟然沦落到衣不蔽体的地步。临行前,赵佶把金人送给他的生绢分赠众人。赵佶走后,金人每天给燕京的俘虏们一升粟谷,"拘禁若囚卒",不到一年,包括赵仲理在内,"死者过半"。
建于老哈河平原上的中京曾是辽国五京之一,其城池仿汴京而建。经过金灭辽的战火,这座城市不可救药地衰败了,"地极荒凉,远逊燕山"。粮食等物资,都要依赖从燕京运送。至于千年后的今天,已经只剩一片荒凉的遗址和一个依托遗址而建的公园。惟一引人注目的是一方修建于辽国时期的高塔,鹤立鸡群地矗立于矮小的房屋间。这方塔,见证过赵佶父子踽踽而行的凄凉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