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李连杰电影《少林寺》播出后,无论是大江南北,都知道了十三棍僧灭王仁则、救唐王的故事,其实,这都是改编而来,正史中找不到任何的记载。
传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割据一方的王世充带着侄儿王仁则带兵与唐军对垒,王仁则胡乱抓人,抓了一个被怀疑是唐军奸细的郎中,而这个郎中恰好就是乔装改扮侦察敌情的李世民。
李世民被抓的时候失落玉玺,玉玺辗转被少林武僧智守得到,并认出上面"李世民"三个字,于是就判定李世民被王世充抓了。少林寺十三名武僧商议后决定出马大舅,他们混进了洛阳城王仁则的大营,经过连番血战,终于救出了李世民,并且生擒了王仁则。
一、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到底符合历史事实么?
唐代的史书中从未对这则故事留下任何记载,当然不是说正史不记载,这个故事就不可能发生。唐太宗确实与少林寺有过交集,曾给少林寺题过碑,也就是《唐太宗赐少林寺教书》,这个碑文的原件已经失传,不过李清照的老公赵明诚的《金石录》中有拷贝。
这篇碑文的内容就不在这里贴出来了,碑文有几个值得注意地方,首先全篇都是楷书,唯有"世民"两个字是行草,据说这是李世民的亲笔,就像是明星签名一样。
同时这篇碑文中提到的李世民是"秦王",而不是"十三棍僧"故事里的"唐王",唐王这种称呼完全不可能指的是李世民,在李渊没有称帝之前,他就号称唐王,到李世民进攻王世充的时候,李渊已经是皇帝,而李世民受封秦王,所以这里"救"的"唐王",明显是一个极大的谬误。
李世民的这篇碑文告谕的性质属于嘉奖性质,嘉奖的是洛阳之战中,敌战区群众自发擒获王仁则的功劳,但嘉奖的目标不仅有少林寺僧人,还包括了"军民首领士庶,"看来立功的人很多,不止少林寺。而首称"少林寺上座寺庙主"和"法师",说明少林寺僧人在这次起义行动中起到了领导和骨干作用,但整篇文章都没有提及"武僧"、"棍僧"等字,也没说少林寺的和尚会武功。
文字也提到了这次行动所立的功劳之一是""擒彼凶孽 ",显然就是王仁则,但并没有提及救过李世民。而且碑文最后一句"可令一二首领立功者,来次相见,不复多悉。"这个口气,也一点都不像是报恩的意思呀。
二、那么"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在古碑《少林寺牒》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
李世民在打败王世充以后,王世充所占地盘的寺庙被废撤,寺庙的田地也被没收,少林寺也算是"伪政权"的寺庙,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这个事情发生在武德五年,而少林寺僧众擒获了王仁则发生在武德四年四月,中间不过隔了一年。
后来少林寺的和尚们不断上诉,上诉理由就是我们有功劳啊,我们擒获过伪政权的王仁则,我们没有附逆啊。估计是上诉频繁,朝廷终于在2年后,也就是武德七年做出了回复,少林寺可以恢复。但是并没有把少林寺的田地全部还给人家,一直到了李世民即位后的贞观六年,少林寺的和尚们才彻底"平反"。
而这篇《少林寺牒》其实就是唐政府纠正冤假错案的文件,这篇文字也没有说少林寺僧人会武功,但其中列出了十三个少林寺和尚的名字,属于立功的人。
三、大抵就是这十三位少林寺和尚参与了擒获王仁则的战斗,是立过功的,于是就出现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而在故事之中,唐王是个谬误,而李世民也不可能为了侦察敌情装成老中医,作为行军大总管,李世民要么在唐军大营,要么就是后来去虎牢关截击窦建德,侦察敌情这种事情一般是斥候做的,要李世民亲自下场这不是在开玩笑的么?
同时故事里还提及到了"玉玺",这就夸张了,李世民只有大总管的鱼符,以及秦王的印绶,哪里的玉玺,谁家的玉玺还会刻上自己的名字?
十三棍僧救唐王,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李世民麾下大军何止几万人,怎么可能需要区区十三个和尚来救。
懂得武术或者格斗术的人都明白,战争中区区13个人就算武功极高,个个都是李小龙。在肉搏战中,13个高手遇到130个普通小兵也会被杀的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