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主要是因为国内权利的组成有3股,如果在和平的年代,一定会为争夺势力而崩溃。发动战争往往能让大家齐心对抗外部的隐患,也可以说是一个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最后一个还是因为诸葛亮自身的理想,先不说身上背负着先帝的嘱托,自己先前的理想也是相当远大的。虽然眼下的形势和之前的规划已经完全不同,但也要试着为蜀国谋这么一条出路。
所有的条件都要求他必须做到步步谨慎,因为当时的10万军队是整个国家的命根子。如果有闪失,将会加速蜀国的灭亡。但是魏延是当时唯一的有些实力的将才,而且是坚定的抗曹份子。
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性格,诸葛亮死之前料定他不会撤军,反而会继续北上,加上当时属他的权利最大,必须把他除掉,才能为国家留下一点仅存的兵力,也许日后出现什么转机。在大局面前,他必须做出这样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