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苟且偷安的大宋,如何成为寒门士大夫的乐园(23)

2024-11-08 10:22  360kuai

(三吴,指苏州、绍兴、湖州,即最富庶的太湖流域及钱塘江流域地区。羌管,笛。菱歌,江南妇女每逢采菱,在舟中边采边唱。高牙,古时军营前大旗称牙旗。)

在柳永的创作中,这并不是一首好词。可是百年之后,到了十二世纪六十年代,金帝国皇帝 完颜亮读它, 读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对南中国的富丽,怦然心动,引起他大举南征的杀机。

辛弃疾,十二世纪宋政府南迁后的伟大词人,他原籍历城(山东济南),生下来时,山东已沦陷给金帝国。在女真民族统治之下,他和一批爱国青年,起兵反抗,推举 耿京为主。耿京派他到来政府当时首都临安(浙江杭州)联络,可是等他从临安回来,叛徒 张安国已把耿京杀掉降敌。辛弃疾和他的同志向戒备森严的金军大营突击,把张安国擒出砍头,然后率众南下。

从这一段英雄行径,可了解他的英雄性格。但他强烈的爱国心,却限于客观的苟且偷安的环境,眼看一半国土永远丧失,而无可奈何。于是他的词像钱塘江的大潮,气吞山岳,但带着呜咽苍凉。我们举他《永遇乐》一词,这首词写他在京口(江苏镇江)北固亭怀古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