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基层的工作岗位数量不算多,但是求职竞争者也没那么多。
再加上基层会有比较强的人情网络,如果回到自己家乡所在的县城、乡镇,只是想找到一份工作的话,也没那么难。
这么看来,在县城、乡镇,如果不是要挤进"人才引进"项目,比起大城市,确实要更容易找到工作。
工作类型:体制内最多,但新职业也在兴起
再来看看,在县城和乡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都在做什么工作?
选择体制内工作的比例,比全国平均要高一些。
根据麦可思的数据,以全国平均来说,本科毕业生只有不到两成选择了在体制内工作(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相比之下,在县级市及以下地方就业的本科生,高达41%从事体制内工作。
高职高专学生中,全国平均只有一成在体制内工作。不过,在基层体制内,专科生有更多能报考的岗位,占比近两成。
也就是说,不管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只要是回基层就业,在体制内工作的比例都差不多是全国平均的两倍。
虽然在基层,毕业生去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明显比全国平均要少,但依旧占到不小的比例。尤其是专科生,近六成都去了民营企业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县城也有了许多数字化职业的工作机会。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调查,中国的数字化从业者最多集中在县城、乡镇、农村,占比高达38.2%,甚至超过了直辖市、省会(35.7%)。
像数据标注员、线上客服、主播、博主这样的新兴职业,相对不受地点的限制。随着网络的普及,迅速进入了下沉市场。
对于年轻人来说,到底要不要"回乡"发展,不全是就业竞争下的无奈。
一方面是求职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城市,一方面是有发展潜力、但世故人情难以短时间改变的县城、乡镇,究竟如何选择,取决于每个人到底想要什么。选择无所谓好坏,只是往往不能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