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酌再三,黄倩最终放弃了在武汉考公或考编。随后,她盯上了山东某地的人才引进计划。
"第一,走人才引进通道,无需笔试,只用面试,这样节约了我继续寻找planB的功夫;第二,该区此次人才引进计划口子开得很大,两年内毕业的重点高校本、硕、博全日制生均可报名。"黄倩称。
但也因此,在这个"公务员工薪水平一般"的城市,该人才引进计划仍吸引了众多来自省内外重点高校的毕业生们。黄倩回忆称,专业门槛最低、也是她唯一有报名资质的"综合管理岗位"招录30人,但该岗位报名人数就超过了4000人。"仅是将清北复交的研究生筛出,规模就超过了录用人数。"
和预期一样,黄倩报考的消息最终石沉大海了。
不过,黄倩并没有打算回老家。"我的老家在黑龙江鹤岗,那边没有什么优质企业,进入体制的工资待遇也不高。"
不同于黄倩的选择,记者采访发现,更多就读于一二线城市、准备进入公务员体制的毕业生,选择返乡就业,而各线城市也往往为返乡毕业生提供优待。
李睿聪是东部某一线城市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他打算回广西老家,而他回乡就业的路径是加入当地的"三支一扶"计划。
所谓"三支一扶",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医、支教和帮扶乡村振兴工作,服务期一般为两年。期满后,服务人员可凭《服务证》享受中央、自治区有关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的各项优惠政策,此外,继续深造也可享研究生招考加分政策。
"一方面,今年就业形势不好,而我还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这个针对毕业生的基层服务岗位,既可以让我实现生活自给,又能在日后求职中增添一个优势。总体而言,我对这份工作是满意的。"李睿聪称。
"用好基层就业空间。"5月13日,在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再次强调,要压茬推进,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性岗位。
然而,面对更加充实的基层岗位,相关用人市场的竞争却愈发激烈。其中,招聘门槛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选调生招考尤是如此。
一名湖北荆州的基层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这两年市里累计释放的选调生编制名额较之以往更多,但岗位竞争却有增无减。对于省内高校毕业、有留鄂计划的毕业生,选调生无疑是一个"有发展前景和晋升空间"的岗位。
随着选调生招考持续扩编,该名基层工作人员提出了隐忧。"前两天,我们人社厅的领导还曾在一次会议上提及,这两年是考编的黄金期。武汉疫情暴发的当年,选调生连续招了两轮,今年因为经济形势,为了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又进行扩编。如今,体制内的编制已经应拿尽拿,家底都掏空了。之后几年,编制名额可能会出现明显减少。"
高校老师:"比学生还要着急"
"企业不急,毕业生不急,老师却急坏了。"
周贺是安徽某医科类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他告诉第一财经,相较于其他行业,医学专业今年整体就业形势较为稳定,全校本科生就业率预计在48%左右,但毕业生群体存在"慢就业"倾向。
"慢就业就是学生就业主动性差。"周贺解释称,医科院校学生在经过5年本科学习后,就业期望值本身就相对较高,加之这两年医学专业市场需求量大,部分学生会产生待价而沽的心态。此外,疫情影响下,北上广深等城市的企业、医院,来皖进行线下招聘的数量减少了,供需难以及时对接也是造成"慢就业"的原因之一。
为了给毕业生开拓更多市场化的就业机会,早在3月9日,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该专项行动旨在鼓励高校加强与企业的信息交流,做好"走出去""请进来""促对接"的相关工作。
与这些由学校"访出来"的岗位相比,周贺称,学校通过搭建云招聘平台,让企业和毕业生进行自主选择,最终达成双向就业协议的可能性更高。
"但这也仅仅是个折中选择,很多行业资深企业还不太信服这种招聘方式。故此,今年就医学专业而言,很多知名企业在本省内招聘毕业生的规模更大、频次更高。"周贺称。
再过一周,学校电子离校系统就正式开放了。看着手账本扉页圈红的毕业日子逐渐临近,黄倩找工作的心态从最初的焦虑变得佛系起来。
"也不是说没就业机会。我目前至少拿到了一份offer,是一家建筑类国企的管理岗,但因为需要去佛山的项目工地待两年,可能不太适合女孩子。"黄倩称,之后的半个多月里,如果没有收到更合适的offer了,她就只能先硬着头皮上岗。
至于来年要不要二战考研,抑或换一份工作,黄倩表示,她也说不准。(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黄倩、高鑫、杨璐、高雯、李睿聪、周贺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