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丞相来说,凭借掌握的策勋评估体制,能够笼络大批死忠。比如大将王平目不识丁,正常情况下势必沉湎下僚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因军功封侯官至镇北大将军。诸葛亮通过北伐,大大拓宽了益州寒门人士的仕途通道,培植了一个亲荆襄的军功贵族集团,有效分化了益州本土势力。
对于荆襄集团,北伐是必须支持的。虽然他们入仕渠道比较畅通,不太依赖于军功;但身处乱世,要维持统治地位,就必须把握军事大权。而随着时间推移,蜀军士兵和基层军官将不断本土化,如果荆襄集团不能通过战争在军中建立起威信,势必被架空,到时候"枪杆子出政权",得势的益州集团必然反攻倒算。
即使对于那些消极不合作的益州大族,北伐也不是全无好处。这事说来不雅,丞相固然治军有方,但蜀军终归是一支中世纪军队,不可能完全避免掳掠--第一次北伐失败时,诸葛亮主力撤回同时,也迁移了西县千余家平民回汉中,实际就是掠夺人口,等待这些人的命运就是农奴。
汉末三国连年战乱,人口损失极大,劳动力非常缺乏,人口是稀缺资源。蜀军回师后有人以获得大量人口为由向丞相祝贺,虽然不无奉迎之嫌,也说明这份人口收获相当可观。此后北伐虽无大功,但回撤更加从容,人口收获自然更多。为了换取益州集团支持,这些收获必然也会对他们有所分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