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域之争,武则天夺回失地,保持唐朝疆域和地位半个世纪

2025-03-03 15:02  360kuai

历史上,西域之争从未间断。贞观年间,吐蕃势力开始进入西域。大家知道,贞观年间正是唐太宗时期。在这一时期,吐蕃和唐朝结为甥舅关系,相互学习,和睦相处,保持了双方友好关系。然而,后来却发生了变化,这正应了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吐蕃军图

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十月,吐蕃军队在疏勒以南地区与唐军相遇。史载:"(苏)海政军回至疏勒之南,弓月又引吐蕃之众,来拒官军,海政以师老不敢战,遂以资略吐蕃,约和而还。"第二年年底,吐蕃联兵弓月、疏勒进攻于阗。

公元670年,唐朝与吐蕃在咸亨元年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较量,即大非川之役。这次大非川之役,吐蕃40万大军与薛仁贵决战于大非川,结果唐军不敌对手战败,吐谷浑故地完全被吐蕃所控制。

在大非川之役后,吐蕃乘势攻陷了唐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占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大部分治地。在军事上失势后,迫使唐废弃四镇,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西州(今新疆吐鲁蕃)。

塔里木盆地图

实际上,唐朝在西域仅能控制自沙州至伊州、西州、昆陵都护府、蒙池都护府一线,而天山以北、以东地区,塔里木盆地均为吐蕃势力所控。在西域的力量对比中,唐朝弱势而吐蕃强劲,唐基本上处于守势状态。

高宗患上头疼病后,不能处理国家大事,武则天代理朝政,决心夺回丢掉的四镇,改变以守为主的被动局面,使唐蕃争夺西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垂拱元年至二年(公元685-公元686年)、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唐军两次主动出击吐蕃,但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最后以失败告终。

公元690年10月16日,武则天称帝。第三年,武则天再次组织大军出击,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领兵"大破吐蕃,克复龟兹、于阗等四镇,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这次军事行动的胜利,不仅使唐朝重新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地位,对于吐蕃的政局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禄东赞画像

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大权为大论禄东赞所掌控。乾封四年(公元667年),禄东赞病死,诸子分别掌握着吐蕃军政大权。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杜松芒波杰受尊赞普尊号,大权仍为禄东赞家族所掌控。随着杜松芒波杰年龄日增,对禄东赞家族专权日益不满。西域兵败,便成为赞普收回权力的极好契机。

禄东赞次子论钦陵兄弟在吐蕃执政数十年,权倾当朝。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当时已经23岁的杜松芒波杰首先发难,与大臣论岩乘钦陵在外之机,捕杀其亲党2000余人,尔后出兵讨伐,结果钦陵兵败自杀身亡。两个月后,论钦陵的弟弟禄东赞三子论赞婆率1000余人,他的儿子论弓仁率吐谷浑7000余人不战降唐,结束了持续近半世纪的禄录赞家族贵族专政的局面。

自武则天收复四镇至安史之乱的半个世纪,唐朝在西域地区依然保持着优势,只在大小勃律(今克什米尔一带)与吐蕃发生过战争。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西域、河陇军力空虚,吐蕃乘机卷土重来,兵锋首指河西陇右地区。

安西四镇遗址图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由于讨伐安史叛军,西部的军队大部分被撤回,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陷凉州,陇右、河西诸郡大部分地区均被吐蕃所占领,长安城失陷。唐代宗急召郭子仪,说服回纥(亦称回鹘,少数民族名兼国名,维吾尔族的祖先),两军联合,大破吐蕃于灵武台西原,陷落15天的长安被唐军收复。然而,安西四镇和伊、西两州、北庭等地与唐朝中央政府联系却被切断。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沙州失陷,西域更处于不利境地。虽然回纥助力唐朝抗击吐蕃,并开通了"回纥"路,但并不能完全扭转唐在西域与吐蕃争斗中的劣势。至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吐蕃复攻回纥,北庭、安西无援,相继陷于吐蕃。自此天山北路同河西地区的吐蕃势力连成一片。

武则天时期,在军事上基本维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特别是在西北唐朝与吐蕃为争夺西域烽烟不息的情况下,武则天称帝后的长寿元年(692年),出兵收复安西四镇,并派遣军队常驻守护,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然而,随着唐王朝的衰落,收复的失地很快又丢失殆尽,不得不说,疆域的稳固与政权的稳定是息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