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我们看到今天的AI,一方面它非常非常的强大,识别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都很强大。但是,另一方面,似乎它的这种功能上面和我们的人脑相比起来还是相对比较单一的,但是有推理能力,还有包括情感能力,这些人类比较复杂的能力,目前似乎AI还不具备,黄老师能不能介绍一下目前AI和人脑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和距离。
黄铁军:AI这个词叫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其实它还有一个词,叫Machine Intelligence,就是机器智能。这两个词的不同,实际上我们就认为那就是人工智能,进化出来的。我们今天设计的人工智能,包括机器学习,(网络卡)这么一个人工的系统要跟人比,当然它是有差距,也是自然而然的。
郝景芳:我也看到您之前的演讲中提到过,说也希望现在的AI它可以在一个模拟出来的物理环境里面也完成这种进化,但是由于它可以速度很快,就会把人,比如说上亿年生物进化带来的一些大脑功能,可能有希望在比较短的时间里面完成进化,您觉得这个是一个未来的可能方向吗?
黄铁军:这是其中一个方向,我通常认为未来有三种方向,这是其中一个可能的方向。这个方向讲的道理在于,智能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尽管它表现出来很多时候大家感觉它是个抽象的东西,它也不仅仅是大家说的算法,算法很重要,但是算法还不是智能的核心。智能的核心就是刚才说的环境、数据,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能产生什么样的智能,我们人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智能就是跟地球的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你生活在另外一个星球上,智能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根本性的不同。
所以,这几个要素里面,相比算法,我认为刚才说的环境和数据更重要,就像什么样的环境产生什么样的智能。我们当然可以做越来越复杂的环境,比如说,元宇宙,他要造一个数字环境,数字孪生,我们把现实世界变成一个数字的版本,当然也可以用来训练人工智能。但是,这种环境和地球这种自然环境的复杂性相比,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好处就是我们可能可以很快的迭代,去训练智能。坏处就是仅仅靠这个东西可能还训不出像生物这么向的智能。
郝景芳:而且涉及到进化,它就会涉及到另外的一个概念,就是具身性,人是独体的个体,具有一个身体,因为自己有这么一个独立的身体,每一步的决策都是在独立的完成,不管是躲敌人,还是和敌人战斗,有了这样一个很独立的具身性的个体才能够产生自我意识,才能意识到现在我离开她们更远一点了,我还要接近他,有一个自我的概念。但是,目前的AI因为是非常强大的大数据学习,似乎涵盖了全世界所有的这些数据进行学习,它没有这样一种很狭窄个体的具身性,它有可能产生自我意识吗?
黄铁军:这是两个层面,具身性是必要的,任何一个智能的产生,既然是在环境中产生,你在环境里是环境的一部分,可能有你的边界,这就是所谓的具身性。具身性从根本上讲是必要的,但是我们都有类似的身体,所以我们也产生类似的智能,对类似智能的一些内容我们是可以交换的,所以我们的文化、艺术、数学、物理这些知识,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共享了这么一个大致类似的这么一个具身。
刚才说今天的人工智能,它的具身性不是那么明显,这也是事实。但是,具身性这件事情本身仍然是存在的。比如说,即便是我把全球所有的数据拿来学习,你学习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做了一个假定了,就是你这个学习的系统和你刚才收集到的所有的数据之间已经构成了一个具身和环境,或者数据之间的一种关系。当然,我们说学了全球的数据,是不是这件事情就很强大了呢?某些方面是很强大了,我们每个人读的书,能够有的知识实际上可能是有限度的,它的数据比我们大得多,他当然在这方面可能是比我们要强的。
但是,另一方面,他的丰富性其实跟我们差别很大,我们今天的人工智能,几乎所有的人工智能,少数还没游过泳,还没有到过水里,所以没有在水里的体验。当然自然界有很多复杂的过程,有些每个人有切身体会,有些只能在进化过程中,曾经我们作为一个物种,曾经经历过,这些丰富性是今天的人工智能系统还缺乏的。
郝景芳:我们也知道今天的很多AI系统它其实只是一个抽象的算法系统,在很多的比如说互联网平台背后都有这种AI系统。像刚才提到具身性,您如何看待说这种AI系统变成一个实体的机器人,因为我们在科幻电影里面往往看到的不是这么一个抽象的算法,而是一些机器人他们在作为一个人工智能的载体,您觉得向下一步发展,是不是一定会是机器人它们向前发展呢?
黄铁军:我们说具身,自然要有一个身体,要有一个物理的存在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机器人,但是它如果仅仅是那个机械和那个装置,它也不是我们感兴趣的智能的一个实体。智能的实体,当然它内部有它的控制系统,信号、信息的处理系统,那个东西当然表面上看不到,但是它更重要。那样一个内部的系统,其实算法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算法很重要,但是算法不是智能的全部。我们今天讲人工智能背后,更多是说它是一个神经网络,这个神经网络很多时候它的运行、训练要靠算法来控制,但是它自身不是一个算法,就是很多节点连接的一个复杂网络,那个网络的调整和适应就是它学习的一个过程。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未来的机器人它自己内部的那个神经系统的那种调整和我们作为生物的人,我们的神经系统调整,在过程上是有类似之处的。所以,当环境越来越复杂,有可能它表现出来的一些能力像人,甚至于超过人,这都是有可能的。
郝景芳:之所以问了这么多技术化的问题,其实还是想要展望未来。因为很多人都讨论过机器人和人类共存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关系,讨论机器人会不会比人聪明等等。这里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得要提出来,就是我们人类大脑不够那么聪明,可是我们耗电非常少,我们只有15W的能量就能够支持我们大脑进行多功能的运算,学习记忆很多东西去进行推理,但是一个机器人,一个AI其实需要非常复杂的很大的数据阵列,数据中心,耗能非常多来进行这些计算。虽然它很厉害,但是它可能似乎并不容易拿我们这么一个很低耗能的身躯进行承载,您怎么看待这种能量消耗上面的巨大差别呢?
黄铁军:这是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人的能耗和机器,或者人工智能的能耗。这件事情要一分为二的去看,第一,人的低能耗又具有这么强的智能,这要分成两个方面来看,我们作为一个人,每天吃三段饭,几十瓦的能量就能这么强了。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我们是一个人,我们被生来带着这么一颗大脑来到这个世界,之前的事情是什么?之前的事情就是我们进化的过程,进化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所以,我们得到这么一个低能耗的阶段,不是仅仅这个结果,而是经过亿万年,几十亿年生物进化不断地迭代,消耗了大量的太阳能才形成了我们今天这么一个低能耗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