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官真的架空不了爱新觉罗的历代帝王?是,清末之前的确如此

2023-11-28 07:02     360kuai

清朝末年,地方文官集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架空了清朝皇帝,如若不然是不会发生"东南互保"之事的。

太平天国运动前,清廷对地方的掌控很是牢固,中央朝廷对全国的军事、政治、财政等均予以直接控制,地方各省督抚完全听命于朝廷,并无独立的军权和财权。

可是,自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对地方的掌控就逐渐削弱,传统的中央集权框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清廷赖以生存的八旗不堪重用,存在百年的绿营又羸弱不堪,屡战屡败。故而,为能迅速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从而维护自身的统治,清廷只能是将军权下放到地方,允许在籍官员举办团练,训练兵丁,对抗太平军。

团练的出现,使存在千年的世兵制(在军者终身为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其家编入军户,脱离民籍,世袭为兵,清代这些军户由兵部统管)走向衰亡,募兵制得以走到了台前。原本,世兵制下的军权皆归朝廷指挥,他们世代为兵丁,对清廷有着绝对的忠诚,地方督抚自然无法将他们收归己用。

然而,募兵制的出现,却让地方督抚有了掌控军权的机会,因为这些兵丁都有督抚亲自招募、训练与统帅,久而久之这些兵丁就自知有督抚,而不知有朝廷,随之而来到就是他们只听督抚的命令,不听朝廷的命令。

随着湘军、楚军、淮军等团练性的地方武装占据着清廷地方,成为清廷维护地方最为重要的军事力量,清朝中央朝廷也就逐渐失去了地方军权的掌控,直至在光绪末年演变成清朝皇帝调动一兵一卒都要依仗督抚。

同时,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清王朝的国库已经是空空如也,无法再支撑起镇压太平军这庞大的军费。如此,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镇压太平天国,清廷在下放军权同时,也下放了财权,允许地方督抚"就地筹饷"。

在军权、政权、财权都被督抚所掌控时,督抚的权力被无限放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权力开始失衡,直至"东南互保"事件的出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 俄、 奥、日、意、西、荷兰、比等十一国宣战。然而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却下令各地电信局将宣战诏书扣押,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

而后,两广总督李鸿章闻此讯,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湖广总督张之洞随后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一旦北京不保,东南各省共推李鸿章为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等东南各省督抚也宣布加入"东南互保"联盟。

另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虽没有加入东南互保,但是亦也是支持东南互保。

6月26日,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邀各国驻上海领事举行会晤,直接跳过清朝皇帝,与他们议定了"《东南保护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十条"。

这就是"东南互保"事件!!!!

从东南互保事件,我们就可以看出清末,地方文官集团已经是架空了清朝皇帝,在地方事务上,清朝皇帝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掌控力,只能任由地方督抚"胡作非为"。

清末之前,文官集团为何架空不了清朝皇帝?

其实,历代除了一个王朝的末年,在历史上就很少出现出现过文官集团架空皇帝的现象。

有人说明朝的文官集团就架空皇帝!这完全就是个错误的说法,直至明末,文官集团都没能架空明朝皇帝,我们不说其他的大道理,就单凭说一个事实,如果文官真的架空了崇祯,崇祯能任意更换宰辅吗?能随意斩杀地方实权派袁崇焕吗?能随意从地方调兵去镇压起义吗?

历代皇帝对于御下之道其实都很是在行,他们会用各种的方法和制度,去防止文官集团独霸朝堂。

好比宋朝,宋朝文官地位很高,但也未能完成架空皇帝的壮举,这是为什么?

首先,在中央朝廷,宋廷会同时让朝廷存在着数位宰相或副宰相,让他们相互牵制,相互争斗,同时设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文武分权,不让文官掌军。

其次,在地方上,宋廷从不会让一个人去同时掌控财权、军权和政权等权力,当时宋廷会在府、州、军、监等一级行政区划设漕司、宪司、仓司等职,分掌财赋、刑狱、仓储等事务,除此宋廷在州一级设知州外,还设通判一职,州一级发出文件,须通判签署,方能生效。

历代朝廷对文官集团都有各种防范措施,只要地方不崩溃,不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文官集团就永远不会有架空皇帝的机会。

除此,历代之所以很少出现文官集团架空皇帝的现象,除了历代王朝有着各种较为完善的防范措施外,还与儒家文化有关。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权神授"等忠君思想就深入读书人对脑中,经过百年、千年的熏陶,加之历代皇帝刻意对忠君爱国的臣子的宣传,读书人早已被忠君作为自己的己任,轻易不会对皇帝的不敬,多数时候哪怕是皇帝要杀他,他也不会有任何怨言,更别说反对皇帝。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读书人多数是很重视身后之名的,他们都是想自己能够青史留名,而不是遗臭万年。在古代,读书人要想青史留名,多数只能靠忠君,就是对皇帝死忠,方才有在史书上留下浓墨的一笔。

故而,正是在这种忠君的思想,文官们是很少会做出架空皇帝这等在史书上注定会留下奸名的事情。

清朝,作为封建制度最完善,最完美的朝代,在"控制人心"上,他可是集百家之大成者,在八股文、文字狱、毁书禁书等种种行径下,清朝的文官早已被培养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奴才,若不是后来西方列强的入侵,让有识之士得以有了冲破清朝愚昧统治的机会,我想清朝可能还能继续统治天下百年的时间。

由此,就是在这种口呼"奴才",奉行"跪拜"的王朝,清末前的文官又哪敢做出架空皇帝之事呢?

当然,清末之前没有出现文官架空皇帝的情况,除了清朝的奴才文化外,还跟清朝的一些制度有关,清朝皇帝的"勤政"是知名的,纵容是爱玩的乾隆,他也从未放弃过对于权力的掌控,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一下,绝对不会有让文官脱离自己掌控的事件的出现,比如军机处的成立,就是为了将权力集中在清朝皇帝的手中。

想想看,皇帝不愿意放权,文官又多是满脑子都是忠君思想的存在,清末之前,清皇帝又怎会被文官架空呢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