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指标同样断崖式下跌。2021年第三季度,趣头条MAU(月活跃用户)同比下滑1.7%至1.18亿,DAU(日活跃用户)同比下滑33.2%至2650万。
在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会上,谭思亮将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归为"受宏观环境影响,互联网广告行业承压"。
更重要的是,能够支撑趣头条度过互联网广告淡季的资金也不充足。截至2021年9月30日,趣头条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和短期投资共约8.62亿元。
同时,阿里巴巴在趣头条上市时投资的1.71亿美元3年期可转债即将到期,如果阿里巴巴不进行债转股,趣头条将承担1.71亿美元的巨额债务,目前的资金储备并不够偿付这笔可转债。
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趣头条也首次披露了其在债务到期日存在较高的持续经营风险。
张毅认为,由于用户、优质内容都在减少,潜在和传统的合作伙伴对趣头条呈现出相对悲观的情绪,没有商单和资本加持后,趣头条的成本压力巨大。"此时关闭自媒体创作者入口的布局,是趣头条决定节衣缩食的选择。"
从官方回应来看,接下来,趣头条选择直接采买百度等第三方内容平台以支撑平台的正常运营,节省下自媒体平台业务中创作者维护的成本和部分内容运营的成本。
在规模和盈利两者中,趣头条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后者。但这一举措并非上乘之举,而是有陷入"恶性循环"的风险。因为成本压力关闭自媒体创作平台后,平台的内容生态势必会受到影响,进而进一步影响用户留存和商业化变现效率。
"补贴看新闻"模式不靠谱,陷入恶性循环
往日风光无限的"移动内容聚合第一股"为什么会走到今日,趣头条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商业模式。
曾几何时,趣头条曾是和拼多多、快手并列的"下沉三巨头"之一。借助创新的 "网赚模式",上线于2016年的趣头条在下沉市场快速俘获大量用户,还掀起一阵效仿潮流。
"网赚模式"实际就是以现金激励用户阅读新闻,平台号称"看新闻就能赚钱",用户登录、签到、浏览新闻、分享拉新等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现金奖励。
这种简单粗暴的用户激励模式在当时还属"独一份"。在内容聚合平台如新浪、网易等还在打造内容、培养创作者以吸引用户时,趣头条直接跳过了中间环节,把精力和财力都投在了用户身上。
正巧赶上2017年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下沉市场快速普及,趣头条用户爆发式增长,靠补贴用户在内容创业中开辟了新战场,一度成为下沉市场里装机最多的阅读类APP。
在互联网流量红利紧俏的时代,趣头条抓住了一波商业化变现的好时机,新鲜的下沉故事也十分吸引资本的目光。
2018年9月,在获得腾讯、小米等巨头和投资机构数亿美元投资后,趣头条火速上市,创造了当时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最快的上市纪录。挂牌当天,盘中因涨跌幅过快先后5次触发熔断而暂停交易,首日收盘时,趣头条股价已经暴涨128%达15.97美元,市值高达45.8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