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吴三桂咄咄相逼,李定国和他的部众均深恨不已。
当然,涌上李定国脑海的还有当年他引清兵入关的劣迹。
于是,在这种愤恨情绪的推动下,李定国遂打算狠狠挫一下清军的气焰。
史料记载,李定国用兵的地点离怒江不远,是一个叫磨盘山的穹岭,位于腾冲和龙陵之间;山上有条羊肠小道,曲折蜿蜒,仅容一骑通过,是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若吴三桂继续领兵追击,磨盘山是必经之地。
按理来说,吴三桂用兵多年,应该知道经过这种险要地形时,要格外小心伏击。
但是,因为屡战屡胜,吴三桂并未将这道险关放在心上。
很快,排成一字长蛇阵的清军前锋部队便进入了李定国的伏击圈。
谁知,就在这关键时刻,一场变故发生了:时任南明大理寺卿的卢桂生突然离队投奔了清军,并向吴三桂泄露了明军的伏击计划。
吴三桂闻讯,赶紧令前锋后撤,并让部队舍骑步行。
同时,他又命炮兵轰击树丛,弓箭手攒射密林。
指挥第一伏的明军主将窦名遇见状,知道埋伏已被识破,遂率伏兵拦截。
第二伏、第三伏的明军闻风而动,亦抽刀增援。
于是,两军遂在狭窄的山间小路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李定国此时正坐在山顶观战,清军发射炮弹溅起的土块甚至击中了他的面部。
战至下午,随着清军后续部队的增援,战局开始逆转。
原先被南明伏兵打得晕头转向的清军基本摆脱了困境,并展开了有限反击。
而李定国这边,经过激烈厮杀,之前调用的六千精锐步兵仅剩下了1/3。
也就是说,再打下去,南明军很可能会全军覆灭。
不得已,李定国遂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至此,一场稳胜的围歼战乃以失败告终。
即使如此,吴三桂所部亦遭到了重创。
那么,在这场大战中,清军到底损失了多少人呢?
很遗憾,由于清朝官史的刻意隐瞒,清军在磨盘山的战损至今仍无确数。
但是,综合各种史料推算,清军折损的部队,应当超过了八千人。
这里面,至少包括十余名高级将佐。
这样的惨败,在清军攻略中原的战争中,可以说是极其少见的。
参考资料:《明清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