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管是清还是起义军方面既然都有干翻明朝的共同目标,那么在清廷眼里就有联合的可能性。早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在农民军于中原纵横驰突之际(当时农民军战斗力不足,明军总体占优),以皇太极为首后金的决策层讨论联合农民军的可能性。以豪格的设想,后金绕道攻明的时候,后金应该主动给起义军写信释放善意,并密切关注起义军的动向:"一从宁远入,一从旧路入,夹攻山海关。得之则已,不得则屯兵彼地。遣人往招流贼,谕以来归,抚辑其众。不然,进攻通州。得与不得,姑久驻其地,往侦流贼情形。彼方分师扞御,我伺其懈怠,乘夜袭之,事可图也。"
爱新觉罗·皇太极
在松锦会战后的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月,清军第七次破口攻明,皇太极亲自下令,清军在进攻过程中,不得与农民军交恶,并要说大家都是因为迫于无奈而反明,是亲密的战友。如果得罪农民军,应该马上道歉云云。总而言之,一定要友好。《清太宗实录稿本》记载:"若遇流贼兵,亦对他说:'尔等见明国无道逆行,故兴师征讨,我国与尔同意,其举事一是一般。以善言谕之。倘误杀他一二人,即明对他说:出于无心误杀,不可与他相左。'"
而且这份最原始《清太宗实录稿本》还记载了一个《清太宗实录》里面一个没有的细节,就是关内某支农民起义军的特使也到达了沈阳联络上了清廷,可见至少在皇太极时期关内众多农民军对清军是没有恶感的,也把清廷当作了可资利用的联合对象。"上将流贼差来的唐通,交付与伯阳贝勒,若遇流贼的兵,可令他去。"里面的伯阳贝勒结合上下文意思,应该是阿巴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