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天谈:再谈宋朝,开启变革三百年,最终只留下一声叹息(2)

2024-12-12 06:42  360kuai

陈寅恪:20世纪中国史学扛鼎之人

好了,写了这么多好像也没进入正题,宋代开启的变革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可以说明白的,我也不是学历史专业出身不太懂得专业论述体系与方式,只能提供下自己的观察角度。

如果我们以宋代为切割点,对比前后两段中国历史会发现曾经长期困扰王朝的地方割据势力再也没有做大做强。仅有的几次地方割据势力反叛也和唐朝后期安史之乱的形成根源有根本不同。除非统治者自动放权,地方再也没有机会成长为威胁中央的豪强势力。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出身于前朝的军事实力派,目睹了唐末五代的地方割据和军阀篡权的乱象,十分清楚先前的制度弊端。所以面对地方割据势力和军阀节度使,宋太祖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作为解决问题的三大纲领。这三大纲领听起来不就是"杯酒释兵权"吗?还真不是,杯酒释兵权顶多算是这些措施中的一项。作为一个想要彻底割除扰乱天下根源顽疾的统治者,宋太祖需要的是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施政措施。具体的措施实在是过于繁琐,这里就不赘述了,《宋史·职官志》有详细的介绍说明。虞云国先生的《细说宋朝》里面也有通俗易懂的讲解。总之,这一套下来,中央的管辖直达地方,这一竿子算是彻底捅到底了。这一制度安排算是宋朝给古代社会后期宝贵的遗产。

杯酒释兵权

宋代的文治也是历代王朝里面最为开明的。仔细想想除了地方割据,还有哪些内政因素可以导致王朝的兴衰?可能还有以下四个:外戚干政(汉、晋),太监篡权(汉,唐,明),宗族夺权(晋),后宫干政(汉,清)。可我们会发现这四个问题在宋朝都不存在或者不太严重。至于说官员结党和吏治腐败这个不是宋代独有,是历代王朝的共性问题。总体上宋代对士大夫阶级是很宽容的,澶渊之盟宋辽休兵后天下太平,国家又对教育士大夫没有指导意见让他们自由发展,知识分子阶层渐渐有一种自觉意识,产生了应该担负天下重任的"自觉精神"(钱穆语)。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不是只有他有这种觉悟,而是代表那时士大夫阶层的一声宣言。包括张横渠的四句教,都是对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写照。这也就不难理解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对冯道这位五代时期历经十任皇帝的职业官僚的严厉批判。这种士大夫阶层的自觉涵养了相当一批宋代文人的风骨。成为了宋代延续三百年,成为中国封建史上最长王朝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