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至清 古代封建王朝为何都称“朝”而不称“国”(4)

2022-04-02 13:20  360kuai

而晋朝之后的南北朝以及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让朝代出现短暂的断代,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多个政权同时并存的现象,彼此征伐不断,南北分裂。在南方先后出现有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的更迭,北方先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等政权出现。

这时期虽被称为南北朝,但全国地域范围内并未出现大一统的情况,只在各政权所在领土内实现了统一,"国"未统一,而出身于北周的李唐宗室修《晋书》,奉南北朝共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

"国"内的"朝"没能统一,互不承认为正统,而后世史学家为了便于记载,将此时期的各个政权统称为南北朝。

而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封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意思高度自助的王国。而唐朝灭亡后,地处华北地区实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了中原,形成了五代,这五个依次更替的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由此可见,"朝"在历史中横跨的只是一个时间段,而"国"是出现于历史中某一块政权疆域,并不是一家之天下。"朝"的地位在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里,要远远高于"国",所以为了称呼这些政权,才会用"朝"而不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