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便是对于朋党利益的维护。朋党之争,一直是古代朝廷官员之间比较严峻的一个问题。当时,王安石为了达到变法的目的,在变法用人的时候只考虑起用那些支持他的人。那些品行端正、能力优秀但反对他的人他一律不用。这样一来便使得朋党之争更加激烈,司马光和苏轼都有自己的朋党,出于维护自己朋党的利益的考虑,二人便选择了反对变法。
苏轼除了有以上方面得考虑,还有最重要得一点便是苏轼认为变法会伤及百姓利益。苏轼非常赞同孟子所说的"民为本,君为轻,社稷次之"的观点,但王安石在变法的目的之一便在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于是在财税政策上,王安石搞租税、差役、兵役等货币化改革,同时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而苏轼则支持保留出劳力代役等传统形式,认为这是相当于在剥夺百姓的权益。
司马光和苏轼虽说都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意见,但两人最大的区别便在于司马光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苏轼不一样。苏轼并没有全盘否定变法,他只是对其中损害百姓利益的举措反对,甚至在后来看到了变法的成效后还拥护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