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春秋末期,吴国之所以能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称霸各方,离不开吴国大夫伍子胥的出谋划策。然而,如此功臣却遭奸臣伯嚭[pǐ]所害,被逼自尽,下场颇为凄惨。然则,要论及伍子胥惨死之"内幕",原因并非如此简单。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成功,大败越军,并将五千名越军围困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大战在即,越王派遣谋臣文种带着美女、财宝贿赂吴国宰相伯嚭,因此见到吴王夫差。文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几番诉说加上伯嚭胳膊肘往外拐的进献谗言,夫差丧失理智,打算将军队撤回吴国。然而此举却遭到一个人的强烈反对。
伍子胥反对求和,言辞激烈
在得知夫差答应文种的和谈后,吴国相国伍子胥连早饭都没吃,就赶去中军营帐。进去之后,伍子胥看到夫差身旁站着文种和伯嚭二人,脸色立马沉下来。他怒气冲冲地质问夫差:"难道大王已经答应许和了吗?"夫差点头,伍子胥更为恼怒:
"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後必悔之。"
要知道,伍子胥之所以逃离楚国,来到吴国,正是因其父被奸人所害,惨遭杀害。如今,相同的境况摆在眼前,伍子胥深知夫差听信谗言的后果,这才直言不讳,企图阻拦夫差的决定。
奸臣伯嚭收受贿赂,顶撞伍子胥
夫差自知伍子胥此话有理,一下子被怼的说不上来话。但一旁的伯嚭却接过话茬:"相国说的并不全对,只用武力征服别国不可取,而且同一个地盘上共存两国的现象自古有之。"伍子胥怒吼:
"尔忘句践杀尔父乎?"
伯嚭话锋一转:"因为自己要行忠厚之事,就把夫差大王放在为人刻薄的位置上吗?"伍子胥语塞,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说下去,便愤而离开。
这是首次,夫差采纳伯嚭的意见,未听从伍子胥的劝告。这也是第一次,伍子胥感受到伯嚭的背叛。而伯嚭背叛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他被文种以"美女八名,连同白璧二十双,黄金千镒"所收买;二是伯嚭不甘受上天摆布,他取悦夫差只为获得宠信之利,来制衡功高震主的伍子胥。
夫差逐渐疏于伍子胥,亲于伯嚭
原本求和事宜已告一段落,越王勾践却干出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带着范蠡等三百人,进入吴国,以作人质。伍子胥看到勾践一帮人的到来,急忙劝告夫差:"这正是送上口来的食物,岂可放过不吃!"勾践大惊,急忙将目光放到了伯嚭身上,伯嚭开口:"诛降杀服,祸及三世,越王既已臣服,理应好好对待。"
伍胥在旁,乃进曰:''此乃厨宰之成事食也,岂可失之乎?''
太宰嚭谏曰:''子胥明于一时之计,不通安国之道。愿大王遂其所执,无拘群小之口。''--《吴越春秋》
这一次,夫差明显对伍子胥更为疏离,依旧听从伯嚭的建议。
奸臣当道,夫差"放虎归山"
两年后,夫差正想放归勾践,伍子胥急忙赶到,苦口婆心的劝诫夫差不可放虎归山。这一次,夫差理智回归,重新对勾践生起杀意。但在伯嚭的帮助下,勾践用"跪尝夫差之粪"的诚意打动夫差,最终被释放回国。
至此,伍子胥三次劝诫不得,伯嚭挑拨成功,二人正式分道扬镳。
伍子胥被夫差赐死
然而,伯嚭深知有伍子胥的存在,自己会屡受羁绊。于是,他多次找机会在夫差面前进献谗言,愚蠢的夫差终于有了杀意。公元484年,夫差赐死伍子胥,伍子胥这才明白了伯嚭的可怕之处,含恨而死。
(伍子胥)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七十列传·伍子胥列传》
但你是否知道,伯嚭处处视伍子胥为眼中钉,但他此时的地位,却也离不开伍子胥的帮助。如此恩将仇报,伍子胥自然会心寒。不过,要论伍子胥为何沦为被赐死的下场,除了伯嚭的陷害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同乡好友之间的"相爱相杀"
提到这个原因,就不得不提一下伍子胥与伯嚭的结识经历。两人的出身背景极为相似,皆是楚国人,都是从楚国逃难至吴国,只不过伯嚭去吴国的时间相对较晚。当时,伍子胥已经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因伯嚭与自己同病相怜,伍子胥便将他举荐给阖闾,伯嚭也因此受到重视。
因两人同被楚国害得家破人亡,所以前期的两人目标和立场一致,尽心竭力协助阖闾伐楚。并在之后的战争中,大败楚军,楚平王卒。
值得一提的是,伍子胥对楚平王的恨意出乎所有人的想象,他将楚平王的墓地挖开,取出尸体,鞭尸了300多下,才出了自己心中的那口恶气。因此,伍子胥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掘坟鞭尸的第一人。
念及旧情,却害死自己
不过,时至吴王夫差时期,两人关系和地位却发生反转。伯嚭颇受夫差重视,伍子胥却逐渐不被重用。《吴越春秋》和《史记》中记载,大仇已报的伯嚭利欲熏心,开始干起了祸国殃民的勾当。他爱财重色,蒙蔽夫差,挑拨君臣关系,害得伍子胥惨死。对于伍子胥的遭遇,伯嚭的陷害暂且不说,事实上,伯嚭的奸诈性格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暴露,但伍子胥却多次忽略这些细节。另一个角度来看,伯嚭的陷害并未波及到自身利益,事不关己,任其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绥靖政策"相似。
早在两人联合伐楚时,伯嚭贪功恃大,主动请战却遭敌军围困,幸亏伍子胥领兵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孙武认为伯嚭刚愎自用,日后必为吴国祸患,便建议伍子胥斩杀他,但被伍子胥拒绝。不仅如此,吴国大夫被离见到伯嚭本人后,也曾悄悄提醒伍子胥,伯嚭本性贪婪,不堪重用,但伍子胥依旧没听进去。
心软也成一大利器?
孙武、被离均能观察出伯嚭的为人奸诈,伍子胥怎会看不出来?仅仅是念及同乡之情,伍子胥便屡次放弃斩杀伯嚭的机会,最终导致自己被陷害赐死。如此看来,害死伍子胥的罪魁祸首并非伯嚭,而是伍子胥自身优柔寡断的性格,及是非不分的分辨盲识。
其实,对于贪婪重利的伯嚭来讲,伍子胥只是干扰他通往利益上升渠道的一颗棋子,无利用价值时将毅然抛弃。随之,寻找和利用下一个博弈对象,这从伍子胥去世后伯嚭的后续生涯中不难得出,伍子胥只是"利益链"上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吴越春秋》
《史记七十列传·伍子胥列传》
《霸王的春秋 》 吴闲云(著)
苏轼:《论范蠡、伍子胥、大夫种》
毛周林. 勾践痛杀伯嚭. 《 vip 》 , 2015
《胥江一冢存傲骨--伍子胥墓联赏》 解维汉
肖寒. 伍子胥与苏州城. 《 VIP 》 , 2012
初委,杨鹏,李冰. 贪婪误国的伯嚭. 《 cnki 》 ,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