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建议南昌建网红城市,官方劝其好好读书为何惹争议(2)

2022-03-15 17:17  搜狐

正因为城市建设见仁见智,且关系到每个身居其中的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城市规划不能只听一家之言,也不能光由某个部门说了算,理论上,全体市民都应该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对于大事小情应有一定的发言权。然而,现实中,城市规划更多表现为政府规划部门的行政职能,往往体现的是决策部门的意见。

而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完全由行政主导的城市规划,常常以失败告终。因为行政主导的思维,往往深受现代城市美学观念的熏陶,认为城市布局就应该和美丽画册的设想图一样,有四通八达的马路,光亮整洁的市容,整齐划一的配套建设。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彼此界限分明,互不干扰。它可能满足了主政者和规划师对秩序的渴望和根深蒂固的审美偏好,但却离市民实际生活的需要相差甚远。

美国都市学教授雅各布斯,在其经典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到一个例子。旧城区的商业区和住宅区交织在一起,孩子在街道玩耍的时候,父母完全不用担心他们的安全,因为社区内部连接紧密,沿街商铺里的老板都是有效的守护者,他们熟知孩子的家庭情况,但凡有陌生人靠近,就会及时出手。而被现代美学观念改造的新城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分得清清楚楚,孩子固然可以去中心公园玩耍,但没有了这种自然交叉的人际关系,没有人时时刻刻帮忙盯着,很容易遭受危险,父母不得不陪伴左右。两相比较之下,哪种城市设计更宜居、便民,更有烟火气,一目了然。

雅各布斯提到,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对美观和秩序的单一追求,往往会破坏市场的自然需求和城市自然扩展的边界,切断了不同人群之间的连接,从而窒息城市发展的活力。所以,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居民参与的规划方式开始在西方兴起。很多国家纷纷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公众在城市建设中的充分参与。在我国,虽然制度方面不乏有听证会这样吸纳公众意见的途径,但由于法律保障和技术操作手段的缺位,这些形式很难发挥预想中的作用。

新闻中,这位大一学生的意见,某些方面有点异想天开,缺乏科学论证,但他的身上体现了一种难得的议政热情,也代表很多人想要参与城市规划的热切愿望。所以,他们很难接受官方的答复。因为公共讨论并不是有能者居上,而是一个多方参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磨合之下达成共识的过程。只要政府广开言路,真诚地向市民征求意见,自有很多高质量、专业的看法涌入,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当然,也要看到,南昌官方在角色定位和措辞上虽有改进的空间,但若说他们不要让大学生提建议,也不公正。前面说过,对于这位大一学生的建议,他们作了认真细致的回复,陈明了不予采纳的理由,这本身体现了他们对民众意见的重视,比起千篇一律的自动回复,或者安全的应对话术,这更能彰显他们与民互动的诚意。希望这种互动的精神可以延续下去,在严谨作答的同时,也能保护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城市发展的兴趣和意向,让城市规划反映公众的意志,贴合社会实际需要,真正支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