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表现不佳,但成本居高不下。2018年,亚马逊履约成本(包括实体店铺,客服中心,履约中心产生的所有营运和人力配置产生成本和支付产生的费用)为340亿美元,包含工资在内的行政总费用为43.36亿美元。两者相加占净销售额的16.5%。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涨到了17.9%,而实体产生的净销售额贡献比却低至3.63%。
亚马逊也回应说:疫情下,实体店员工一直要求更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灵活性更大的考勤和更长的假期。
相比之下,线上业务的开展更具灵活性,员工并不需要在指定场所活动,商品的库存和周转也更为灵活。疫情开始后,亚马逊线上业务的净销售额迅猛上涨,2020年的净销售额同比增长约40%,而线下增长则出现颓靡的负数。线上线下这一回倒像是零和游戏,虽说钱还是都进了亚马逊的口袋,但中间落差,实在难与人说。
两相权衡,亚马逊削减实体店铺的行为也不难解释了。
这次书店,4-star和快闪店被祭上"断头台",未来Amazon Go和生鲜将继续营业,新的实体Amazon Style瞄准时装,亚马逊终究没办法再把传统书店重新带回辉煌。
也是,读书人的钱,哪有时尚男女的钱好赚。
线上线下能并存吗?
亚马逊的故事,早在中国率先演过。
2016年,阿里入股三江购物,试探地在线下摸摸水温。然后就被冷到了。
盒马事业群总裁侯毅之前曾承认,电商的那一套并不完全适用于线下,"还是希望回到实体零售业本身。"
与阿里升级事业群,组建B2C网络继续抢占存量市场不同,亚马逊的路子是细分市场,试图找到最赚钱的那几个来扎根。
这也颇为符合亚马逊一贯的风格,创新,尝试,哪怕失败。
只是如今无论什么行业都紧锣密鼓地开发线上资源,Amazon Style涉足的服装行业也不例外。电商对行业的冲击不分你我,服装零售如今也不是非线下不可,加上疫情的持续影响,说不定Amazon Style也可能是昨日的线下Amazon Book。
毕竟疫情前的大家伙也许喜欢线下逛一逛,但两年的时间足以教育固执的美国人民理解何为冲浪购物的必要性。
令人尴尬的选择题来了,在亚马逊的大数据把顾客的所有喜好都分析到位后,最终消费者会选择在实体店享受帝王般的服务,还是享受线上点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