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国名将李牧剧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曾记载道:"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李牧多为奇陈(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这段话的意思是:"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防区的优秀将领……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敌军,大破匈奴十多万骑兵。而后李牧又消灭了襜褴(与"搀兰"同音),打败了东胡,降服了林胡,赶走了匈奴单于。此后十多年间,匈奴都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
赵国名将李牧率领赵军大破匈奴,迫使其十余年不敢在接近赵国边境!
不得不说,赵国大将李牧在战国后期对匈奴作战时,他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因为李牧不仅是简单地在战场上大规模地杀伤了匈奴、东胡、林胡等游牧民族军队的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李牧此战还彻底摧毁了匈奴、东胡、林胡等游牧部落袭扰赵国的野心和胆量。
一战之胜利而可以力保国家十余年的太平,此等战功即便是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等人也难以匹敌啊!(卫青、霍去病作为抗击匈奴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然也杀伤了大量匈奴军队,但却无法迫使匈奴放弃袭扰西汉边境的野心。当然,对于这一点,我们并不能苛责卫青、霍去病作战不利。事实上,这和匈奴内部组织日益严密,整体实力有所增强也有很大关系)。
一战之胜利而能力保国家十余年的太平,李牧的战功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另外,众所周知,在战国后期,由于强盛的秦国在不断地远交近攻、攻城略地,所以昔日强盛的赵国在当时也早已是日薄西山,接近油尽灯枯的弱国了(李牧大破匈奴事件晚于长平之战,当时的赵国已经基本沦为二流、甚至三流国家了)。
为什么仅仅依靠赵国一国的国力支持,大将李牧就能对匈奴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要知道虽然后来秦始皇时期的蒙恬也率领秦军击败了匈奴,并收复了河套地区,但那时蒙恬背后所依靠的可是刚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秦国啊!更不要说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等人背后所依靠的可是休养生息了六十余年的西汉帝国啊。
那么,作为弱国将领的李牧是如何取得对匈奴作战的辉煌胜利呢?这些战争中又有哪些少有人知的策略呢?为什么后世名将很少效仿李牧呢?这些问题或许都值得我们细细探究、认真品味。
作为弱国将领的李牧是如何取得对匈奴作战的辉煌胜利?
一、李牧的战争策略需要得到君主的绝对信任和鼎力支持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下,镇守边关、手握重兵的大将和安居京师、执掌天下的皇帝之间的关系往往十分微妙。
皇帝迫于边疆地区敌对政权的军事压力,他们往往必须要任命一位或多位边关大将以保障国家安全、王朝稳固。而边关大将一旦手握重兵,变得日益位高权重后,他们往往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皇帝的猜忌和怀疑。
古往今来,边关大将趁乱割据,甚至自立为帝的例子数不胜数,而皇帝猜疑边关大将而自毁长城的故事则更是不可计数。在这种政治氛围和政治环境下,边关大将出于自保的目的往往会主动采取许多额外的措施来主动地表示忠心,哪怕这种行为会有损边关地区的军事防御实力也在所不惜。
边关大将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双方常常互相防范、互相防备!
但是李牧执掌赵国北部边境防区时,却完全没有这样做。他不仅没有主动地向赵王表示忠心,反而还为了巩固边防而不得不做出一些引起君主猜疑的行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道:"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彊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过了一年多后,匈奴每次袭扰赵国边境时,赵军虽然出战迎敌,但却屡战屡败,这导致边境地区的百姓几乎没法耕田畜牧。赵王只好再次请求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称疾请辞。赵王强行任命李牧担任大将。李牧就说:'大王如果一定要任命臣,那么臣还会像以前那么做,大王允许臣这样做,臣才敢接受任命。'赵王答应了。"
李牧要求赵王同意自己以前的镇抚政策!
在这里,李牧以赵王同意自己以前的镇抚政策为自己接任北部边防大将的条件,而赵王迫于匈奴的军事压力也不得不同意李牧的条件。这虽然有些迫于无奈,但也说明李牧再次镇抚北部边境时,他已经得到了赵王的绝对信任和鼎力支持。那么,李牧之前的做法是怎么样的呢?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曾记载道:"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这段话的意思是:"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地区的优秀将领。曾经长期驻守代地和雁门郡(今山西省北部),防备匈奴。李牧常常自行设置官吏,防区百姓的赋税收入也都直接输入李牧的军府,作为其麾下将士的军饷。李牧每天都要杀牛犒赏士卒,还常常教导士卒骑射本领,并告诫将士要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十分厚待麾下将士。除此以外,李牧还颁布军令道:'匈奴如果入侵,要立刻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待援,胆敢出战迎敌者都要斩首示众。'从此以后,匈奴每次入侵赵国边境时,李牧都坚壁清野,避而不战。这样过了几年,始终没有损失什么物资。"
李牧以前的镇抚政策相当地离经叛道!
李牧在自己的防区自行设置官吏、将当地百姓的赋税收入收归军府、积极地犒赏士卒、过分地厚待将士等行为和后世唐朝末年的藩镇颇为类似(唐朝末年的藩镇节度使们就是这样厚待自己的军队、镇抚自己的辖区,以便于自己能够在辖区独揽大权、割据一方。)而这种做法实在是极度危险的行为,毕竟远居京师的君主本来就对边关大将有所猜疑,而李牧这种做法又绝对算得上有叛上作乱之嫌疑了。再加上李牧曾经特地颁布军令不允许麾下将士主动出击匈奴,这难道不会给人一种养寇自重的嫌隙吗?
面对李牧这种离经叛道的养军抚民政策,除了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节度使们敢于这么做,哪朝哪代的名臣大将们又敢这样做呢?而且说实话,李牧这种自行设置官吏、拦截辖区赋税收入的做法也确实不可推而广之,毕竟这是标准的军阀做法。而任何一个稳定的王朝或国家,基本上都不会允许存在这样的行为。
几乎历朝历代的名臣大将都不敢效仿李牧的养军抚民政策!
二、李牧的战争策略前期需要坚壁清野,后期需要放弃大量物资以诱敌深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曾记载过李牧的一道军令:"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这道军令的意思是"匈奴入侵后,各地守军要快速撤回堡垒内,不可出城迎战,凡有胆敢追击贼寇者,杀无赦。"
为什么作为边关大将的李牧坚决不允许麾下将士迎战匈奴呢?难道他在故意养寇自重吗?事实当然并非如此。要想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白赵国当时的基本国情。
赵国大将李牧镇抚赵国北部边境地区时,大概是公元前250年左右,当时的赵国君主是赵孝成王(当时的赵孝成王已经在位十六年了,已近于暮年)。当时的赵国已经经历了天下闻名的长平之战,四十余万赵军战死沙场后,赵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被极度削弱了。当时的赵国可谓是强弩之末,日薄西山的落魄国家了,已经接近于油尽灯枯。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接近于油尽灯枯!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北部边疆地区的百姓因为常常遭受匈奴小股骑兵的袭扰而变得非常恐惧匈奴军队,他们往往只愿意保护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一亩三分地,而几乎不愿意为临县、临乡、临关的百姓而战。而战争往往是需要调动各处资源的行动,众人只想自保而不愿保护他人的后果只会是彻底覆灭。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牧才下令不允许麾下将士迎战匈奴。这种战争策略一方面可以坚壁清野以保全自身实力,另一方面也能积蓄己方对匈奴的怒火,尤其是李牧后来极度厚待麾下将士,以至于全体将士都摩拳擦掌,准备上报国恩,下报私仇。史载:"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原(愿)一战。"
李牧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同时还厚待麾下将士,这使得全体将士皆愿意决一死战!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曾记载道:"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意思是"李牧将大量百姓和牲畜都放在城外(用来诱敌深入)。匈奴小股敌人入侵时,李牧总是佯装战败,故意舍弃数千人马给匈奴。匈奴单于听说这个消息后,就率领大部队前来,准备大肆劫掠一番。"
这同样也说明李牧并非是养寇自重,而是在韬光养晦。因为李牧等到自己的军事准备充足后,他就转而开始诱敌深入,准备将其一举歼灭了。
李牧为了诱敌深入,就特意将大量物资放在城外以吸引匈奴骑兵。不得不说,匈奴首领也并非愚笨之人,他没有贸然地大举入侵,而是先派遣一些小股骑兵劫掠一番以观察李牧的反应和应对措施。而李牧也将计就计地舍弃部分物资,这果然将匈奴绝大多数主力都吸引来了,而这也就正中了李牧的下怀,最终李牧得以将其围而歼之。
李牧诱敌深入,最终将其围而歼之!
李牧这种前期避战,只是坚壁清野的举措往往也会引起封建君主的猜忌和怀疑,这也是后世名将不敢效仿李牧的原因之一。昔日长平之战时期的廉颇不就是因为坚壁清野、避战秦军而被赵孝成王免职了吗?事实上,面对敌军气势汹汹的进攻,防守方以避战和坚壁清野的方式进行防御往往是十分有效的战争策略。
但是很可惜,迫于国内外各方面的压力,古往今来,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因为君主督促作战而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事例。秦二世时期的名将章邯因为秦二世的督促作战而屡战屡败,最终不得不投降项羽;唐玄宗时期的名将哥舒翰因为唐玄宗的催促而不得不打开潼关,出关迎战安史叛军,最终兵败,从此以后关中地区门户大开,首都长安迅速沦陷;明崇祯时期的名臣孙传庭因为崇祯皇帝的催促而不得不率领最后的明军仓促地与李自成的农民军决战,最终战死沙场,而大明王朝也丧失了王朝中兴的最后时机。
明崇祯时期的孙传庭迫于压力,仓促地与农民军决战,最终战死沙场!
三、李牧的战争策略要求各个兵种之间训练有素、配合默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曾记载道:"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战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这段话的意思是:"李牧于是挑选战车一千三百辆,骑兵一万三千名,精锐步兵五万人,善射之士十万人,积极地教导他们熟悉战斗。"
在战国时期,虽然笨重的战车已经基本被简便的骑兵所取代了,但是在广阔的平原地带,战车的正面冲击力相较于骑兵而言,并不算弱,甚至可以说超过了骑兵部队(战国时期的骑兵部队以轻骑兵为主,当时轻骑兵的主要战术是袭扰,骑射,而非正面冲锋)。
李牧对匈奴作战时,还重用了车兵!
众所周知,匈奴军队主要是由骑兵组成的,受限于骑兵力量不足,李牧肯定无法组成精锐的骑兵部队和匈奴硬碰硬地厮杀,所以李牧肯定需要以多兵种的默契配合来弥补自身骑兵力量不足的劣势。
从李牧所挑选的兵种就不难推测,李牧当时的战术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以千余辆战车结成正面冲锋军团以反制匈奴骑兵的冲锋;其次,以万余骑兵作为机动力量,分别处于战场两翼,随时准备切割战场并在战场外围以弓弩杀伤敌人;再次,以五万精锐步兵结成正面军阵以稳固阵型;最后,十万善射之士就是李牧的主要火力输出点了。
李牧多兵种配合,最终大破匈奴!
以上推测虽然看起来详略得当,互相呼应,但实际上,这种多兵种配合作战的战场极度考验最高指挥官的军事指挥才能,毕竟对手不是愚笨之人,匈奴军队同样也会使用军事计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时候下令正面冲锋?什么时候下令结阵防御?什么时候下令趁胜追击?什么时候下令鸣锣收兵?这都极度考验最高指挥官的指挥才能,很显然,名将李牧做到了!
(如果大家想体验这种多兵种配合作战的难度,那么可以拿《红警》这款游戏作为入门级难度。众所周知,在玩家对战中,《红警》高手都是坦克和狗群集体冲锋,以狗群吸引火力,以坦克提供火力。在我看来,要想指挥这两个兵种以达到默契配合的程度就已经很难了。而李牧则是同时指挥四个兵种,其难度可想而知)。
李牧指挥多兵种配合作战,大获全胜!
结语
总而言之,李牧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在战国后期对匈奴作战时,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单单这份战绩就足以令李牧名标青史、万古流芳了,更不要说李牧还有"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的辉煌战绩了。
虽然李牧战绩辉煌,但是后世名将却很少效仿他,这或许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首先,李牧的战争策略需要得到君主的绝对信任和鼎力支持;其次,李牧的战争策略前期需要坚壁清野,后期需要放弃大量物资以诱敌深入;最后,李牧的战争策略还要求各个兵种之间训练有素、配合默契。
这些因素看起来虽然很少,但其实它不仅要求庙堂之上的君主和大臣们鼎力支持边关大将,而且也需要边关大将自身军事素质过硬,军事指挥才能出众,或许只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封建王朝才能做到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