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他们亲历“改变世界的一周”——专访尼克松访华随行官员洛德与傅立民

2022-02-21 10:21     参考消息

“当我们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曾有过重大分歧,我们未来也会存在分歧。但我们必须要做的是找到一种方法,让我们可以存在分歧而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50年前的今天,1972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启程前往中国前在白宫南草坪发表了这段讲话。他途经夏威夷和关岛,于21日抵达北京,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美国总统。为期八天的访问融化了两国间逾20年的“坚冰”,为七年后中美正式建交铺平道路,进而深刻影响了地缘格局和冷战历史,尼克松将其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50年后,本报记者专访了当年推动并参与此次访问的两位美国官员:时任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特别助理温斯顿·洛德和美方代表团首席翻译员查尔斯·弗里曼(中文名傅立民)。时至今日,往事仍历历在目,他们与记者分享了那次访问前后的细节轶事和对当今中美关系的启示。

访华前最后一刻仍在“做功课”

时针拨回至1969年2月,出于对美苏全球战略平衡和摆脱越战泥潭的考虑,尼克松就任总统一周后便向基辛格提出要将打开对华关系作为外交重点。同年,数次边境冲突令中苏关系降至冰点,中国承受着来自北方的安全压力和外交孤立局面。中美两国都有意缓和敌对关系,以改善各自在地区和全球中的处境。即便如此,当时包括尼克松在内的任何人都没料到美国总统能在三年后访问北京。

美国从1969年起试图通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向中方试探寻求接触,双方在此后两年里选择通过巴基斯坦的渠道进行数次高度保密的书信往来,最终美方确定基辛格作为总统特使先于1971年7月秘密访华。

在国务院工作的傅立民正是在中美秘密接触期间开始学习汉语。1971年,在台湾学习汉语的他被召回国务院开始为白宫撰写有关中国的材料。其间,他察觉美方将派一位特使访问北京,“但我不知道那位特使是基辛格,更不知道尼克松本人会访问中国”。

1971年7月,洛德陪同基辛格绕道巴基斯坦秘密飞往北京。他告诉记者:“当飞机飞越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时,正值黎明破晓,曙光渐现山峦,洒向皑皑白雪,我们正执行如此秘密且令人激动的任务,我永生难忘。”在那次48小时的秘密访问中,基辛格与周恩来总理进行广泛讨论,并就尼克松次年5月前访华的安排达成共识。数日后,两国对外宣布这一震惊世界的消息。

尼克松高度重视即将开启的“破冰之旅”,为此他派出两队人马打前站。1971年10月,洛德与基辛格再访北京,那次公开访问有两个目标,一是安排尼克松访华的后勤保障、媒体报道,二是定调和起草《中美联合公报》。次年1月,基辛格的副手亚历山大·黑格也到访北京,为尼克松访华做最后准备。

在国务院、国防部、中情局等部门的支持下,洛德为尼克松准备了六大本、约20厘米厚的资料,涉及基辛格前两次访华的文字实录、中美在重要议题上的立场、中方领导人的生平履历以及中国历史文化。“我曾为多名总统工作,但我从未见过任何一位总统像尼克松访华那般做精心准备,”洛德说,“尼克松几乎在每一页上都提出问题或作出批注。”

尼克松直到最后一刻依然在“做功课”。洛德说,在乘机前往中国途中,尼克松仍不断向他和其他助手提问。而这也与“好面子”有关,周恩来在会谈时从不带书面材料,尼克松希望充分准备,会谈时不落下风。

在尼克松出发前,傅立民一直在国务院的运行中心为总统和第一夫人撰写出访的简报材料,他几乎是在最后一刻才得到将随访的通知。傅立民最初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学有所用,此刻他将亲历和见证两国关系新的开始,非常激动。

洛德也十分兴奋,此访不仅是改变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机遇,更是将“家”和“国”联系在了一起。他的夫人、美籍华人作家包柏漪出生于上海,8岁时随父亲赴美定居,而此刻他将陪同美国总统访问夫人的家乡并努力为中美两国开创新的关系,这一切都充满着戏剧性和历史性。

“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月21日中午,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他成为首位到访新中国的美国总统。

洛德回忆,尼克松和白宫负责公关事务的官员要求国务卿罗杰斯和基辛格在飞机降落停稳后先不走出机舱,直到确保媒体拍到尼克松和周恩来握手的画面。基辛格在其回忆录《白宫岁月》中甚至写道,尼克松走下舷梯时,一位工作人员用高大的身躯挡住机舱过道以防他人分散媒体焦点,可见尼克松对这次握手的重视。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成为两国敌对的缩影。18年后,尼克松决心让全世界都看到他主动向周恩来伸出手的画面。尼克松本人也在自传中如此描述:“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令美方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尼克松一行抵达钓鱼台国宾馆后不久,周恩来就告诉美方,毛泽东主席想要会见尼克松。洛德说,美方原本预估这次会见将在访问结束时才举行,然而毛主席在第一时间会见尼克松,向外界表明他本人和中国人民对此访的认可,这让美方感到欣喜。尼克松、基辛格和洛德三人随即赴中南海,由于尼克松对国务院缺乏信任,国务卿罗杰斯并未前往。

“基辛格叫我一起去会见毛主席,对此我永远心存感激。”洛德说。他认为能参与会晤的原因是他已陪同基辛格两次访华,熟悉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基辛格希望专注于会晤本身,需要一个称职的记录员。

洛德回忆说,这次会谈进行了约一小时,相比周恩来流畅周密的论述,毛主席的会谈风格大不相同,他的回答非常简短,还不时引经据典,让美方难以琢磨。尼克松想与毛主席就苏联、台湾和日本问题深入交流,但毛主席也只是简单作答。“一开始我们有些困惑,甚至有些失望,因为这不是一个实质性对话。”洛德后来才意识到,毛主席看似随意极简的表达实则体现出他的智慧精髓,勾勒出中方立场,周恩来此后与美方便在这一框架内进行讨论,并最终落实在两国的联合公报中。

洛德还分享了一个插曲,中方将会晤的声明和照片递给尼克松和基辛格时,他们却告诉周恩来:“你们必须将洛德从声明和照片中裁去并且保密。”洛德有些沮丧,但他深知其缘由。“对于国务卿来说,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场而他不在就够丢脸了,何况还有我这个30多岁的助理在,这就更加过分了。”此后数年,对外公开的照片中只显示尼克松和基辛格参加了与毛泽东的会谈。

这个插曲的背后是当时白宫与国务院之间微妙的关系。傅立民说,在尼克松时期美国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国家安全委员会成了处理大国关系的外交部门,尽管部分国务院人员也参与其中,但往往不是通过惯常机制。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