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独揽朝廷大权,究竟是好是坏?

2023-04-04 15:39     360kuai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皇权和相权一直是相互维持,相互制约的历史。因为封建王朝的皇帝虽然掌握最高权力,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必须要将一部分权力与他人分享才可以,而承担这部分责任的就是我们所称的“相权”。朱元璋时期,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独揽大权,到现在依然有很大争议。

在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成功标准,就是“封侯拜相”,可见丞相在古代的权力有多大。然而皇帝当然不愿意跟其他人分享权力,所以两千多年来,皇权和相权的相争,几乎贯穿其中。在秦朝以及此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丞相作为各国王室的辅佐,其实和各国王权的冲突不大。而秦朝历史又太过短暂,所以皇权与相权相争的历史,我们最早应该从西汉说起。

西汉时期,丞相的权力很大。当时皇帝身边有六个部门,而丞相身边则有13个。汉武帝时期开始提升皇权,将尚书台的权力大大提升,许多重要政务只能通过尚书台决策后才能上报给皇帝裁定。因为尚书台只对皇帝一个人负责,而且大多是皇帝的亲信之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但这一做法还导致了西汉末年“内朝”和“外朝”的出现,让“内朝”的权力过于膨胀,而内朝的许多官员并非是通过正规渠道选拔而来的,这就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

到了宋代,皇权再一次膨胀。赵匡胤处理相权的办法很巧妙,那就是将丞相的权力进行分散,将行政、军事、财政职权分割开,设立了中书和枢密院,在实质上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但这一做法同样存在弊端。由于增设了朝廷机构,权力过于分散,导致北宋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最终北宋撑不住巨大的财政消耗,轰然倒塌。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