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万丈豪情 从边关春联品读戍边军人“清澈的爱”(8)

2022-02-02 15:30  环球网

绿色情怀早逢春。在云南边疆的澜沧江上,一座国家级的水电站雄踞在峻险壮阔的大峡谷间。这里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糯扎渡。在当地拉祜族语中,“糯扎”即英雄。在拉祜群众眼中,电站的建设者和守卫者们都是英雄。

对于电站的守卫者——武警某中队官兵而言,在这个没有硝烟枪炮的阵地上,更多的时候他们都是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但是他们知道,守卫脚下的绿水青山就是在创造金山银山,包括澜沧江流域在内的边疆大地,已经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这其中,就有电站守卫者的贡献。

于是,当云水盘桓间迢递来浓浓春意时,大坝的执勤哨位的门上贴出了新春第一联——

往事越千年,一江碧水一串明珠片片光明送富裕,脱贫奔小康;高峡出平湖,一座大坝一群士兵代代青春献边关,忠诚铸钢枪。

横批:山水卫士。

对这一副充满阳光灿烂般光明感的对联,完全可以不吝赞扬之词,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更巧妙的是上下联开头皆借用了领袖的诗句,成为全联的点睛之笔。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喜讯如扑面春风传来时,品读此联更是有一种“秋水文章不沾尘”的憬悟。出自对江河和水电站的环保要求,水坝水库一带相当封闭,官兵们总是笑称自己“隐居山水间”。但是,祖国富强边疆发展的使命感,过滤了官兵们种种情绪的杂质。对联横批的“山水卫士”堪称点睛之笔,弦歌雅意间衡量出年轻的士兵们富民强边守卫者的高尚情怀。

广西边防竹山港,被称为“中华之端”——中国陆地边境线和海岸线,皆始于斯、终于斯。1890年,当时的主政者与外国官员签署了“界约”,并于此立碑。按顺序编号,成为“一号界碑”耸立之地。

百年斑驳界碑留下的不堪记忆俱往矣。今天,昔日的芦苇海滩已经成为忙碌的海港码头,大西南通往东南亚的黄金通道由此起航;古老的界碑、公路零公里起点、北仑河入海口等景观,无一不是熙熙攘攘的旅游者“打卡”之处。

驻守在这里的哨所官兵所写对联,有海洋有陆地,有历史有现实,有豪迈气魄亦有风流潇洒——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陆地,但见海滔滔路浩浩一号界碑见证百年兴衰;一肩担强边一肩担富民,且听风阵阵旗飘飘万里边防书写千秋盛举。

横批:海天一色。

一切故事莫不是时间的故事,戍边人既是千年边疆史诗的主人公,同时又是历史风云的记录书写者。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云南边疆的一片红土地,是许多军人记忆犹新的保卫边疆的战场。如今,昔日步步惊心的雷场已然成为稻黍飘香的丰饶土地,人头攒动的繁华市场。

那些见证、参与、创造了这一段战争与和平历史的边防战士,最有资格评说剑犁和鸣的边关发展史。春风拂边关,一联续日月。在麻栗坡的老山边防连,战士们挥毫迎春,将硝烟铁血尽收笔端——

何惧雷场生死须臾间,沙场豪情我以我血荐轩辕;唯愿山河静美千秋事,边关万里喜看稻黍千重浪。

横批:强边富民。

已将身心酬社稷,江山壮丽催诗笔。与诸多名对名联名句相比,边防哨所一副副春联,朴拙如黍麦、本色似土地,实在只是一些无名之作。然而,书写于祖国春风杨柳间,镌刻在雄峙边关国门上,边防军人笔底春联中蕴含着的忠诚之心、清澈的爱,难道不就是传世之作、大美之联吗?!

(图片由陈武斌、刘晓东、乔宇飞、冯亚坤、张子轩、徐嘉宁、薛浩、樊超、梅志峰、胡勇华、李荣荣摄 作者:郑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