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厨房上门厨师小林已经在菜市场讨价还价,一份88元的三菜一汤订单背后,需要两个多小时的精心准备,从挑选新鲜食材到最后的餐具清洁每一个环节都不容马虎。
其实这笔账她早就算过无数遍。每天接6单,每单88元,一个月26天,确实是13728元。表面看来,这份工作确实诱人,灵活的时间不菲的收入,还能施展厨艺专长。
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一天接六单意味着奔波在不同的小区之间,背着装满厨具的包爬楼梯,忍受夏日厨房的炎热和冬天手指的冻伤。
收入看似可观,实则暗藏成本,每餐30元左右的食材支出往返的交通费用,磨损的厨具更换,还有意外情况的赔付,这些都在蚕食着表面的高收入,更不用说下雨天订单骤减,节假日爆单又难以应付的两难境地。
有人好奇跟拍过她一天,发现她电动车后备箱简直是个移动厨房,折叠菜板、便携调料盒样样都有,连洗碗海绵都细心得不行,葱姜蒜专用的都分开了,这份专业和用心,不服不行。
对于外界"一天6单怎么可能"的疑问,小李也挺坦诚,分享了她的"门道",她跟老客户有默契,客人会提前一天把菜备好,她到了就能直接上手,省了大把买菜的工夫,接单也有策略,优先选顺路或者离得近的,尽量把两单之间的通勤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服务范围一般不超过3公里。
更关键的是,她琢磨出了一套"快手三菜公式",一道硬菜(比如大家都爱的可乐鸡翅),一道下饭小炒(像肉末茄子),再来个清爽时蔬(如蒜蓉西兰花),配上个简单的丝瓜蛋汤,这么一搭,出餐快,营养也均衡,客人都挺满意。
不过,这活儿看着风光,背后的辛苦和委屈也不少,有一次,小李接了个寿宴的单子,眼看就要开席了,客人突然说要加松鼠鳜鱼和佛跳墙这两道麻烦的大菜,这种突发状况,她虽然稳住了神,硬是半小时内把菜给变了出来,但忙乱中差点切到手。
还有一回,碰上个特别挑剔的客人,要求细到鸡蛋必须是溏心,米饭得粒粒分明,小李耐着性子,一遍遍重做,折腾了三次,才换来客人一句勉强的"还行",那一刻,她委屈得不行,只能躲到自己的电动车旁边,偷偷擦了擦眼泪,这些经历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像她自己说的:"做饭这事儿,七分靠手艺,三分靠情商,客人要的不是保姆,是能让他们在朋友圈晒图有面子的'家宴级'体验。"
至于那传说中近两万的月收入,跟理论上88元乘6单再乘30天大概15840元之间的差额,仔细琢磨一下,这"额外"的收入可能来自好几个方面,比如,客人临时加菜或者让她帮忙买食材,会多出点费用,有些平台刚开始推广,可能会给从业者一些补贴,碰上大方的客人,给点小费也是常有的。
再进一步看,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小李要是运营个社交账号,分享些做饭日常,吸引些粉丝,也能把流量变成钱,而且,口碑好了,回头客多了,不仅自己常点,还会介绍新客人来,业务量自然就上去了,这些零零总总加起来,实际收入超过基础订单额,也就不难理解了。
现在的小李,在小区里都快成"明星厨师"了,连物业保安都找她预订周末的家宴,她对将来也有打算,计划把收入的20%攒下来,去报个西餐培训班,她观察到,现在年轻人讲究仪式感,会做惠灵顿牛排的私厨,肯定更受欢迎,这行全看口碑,不像上班有固定工资,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也是很多自由职业者共同的焦虑。
说到底,上门做饭这个新兴行当,看着挺诱人,但也真不是谁都能干的,杭州本地也冒出过不少跟风的,比如有个95后小伙子,学着小李接单,结果切个菜都手忙脚乱,干了不到一个月就灰溜溜收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