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批:雪域壮歌。
当然,穿过时间隧道和历史场景,雄浑边关前留下的不仅是悲怆的回声,同样也有壮怀激烈的呐喊。
19世纪初,英帝国主义者武装抢占了我国云南怒江的片马地区,企图将高黎贡山山脉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其殖民版图。然而,当地的守备军队和各族人民同仇敌忾,用简陋的武器与侵略者展开了数十年烽燹抗争,终于夺回了祖先开垦的故土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在堪称“军事遗址”的高黎贡山关隘 “片马丫口”,我军边防部队派出一个排镇守这个常年风雪弥漫的边关要地,戍边官兵用忠诚和勇敢创造和续写着新的光荣。1963年,国防部授予他们“钢铁哨所——风雪丫口排”的荣誉称号。当年除夕风雪夜,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电话到哨所拜年的故事,成为边防官兵永远的骄傲。
这样的哨所当然要有属于自己的对联,读这样的对联怎能不让人心头一颤——
勇无双,忠无双,片马丫口众壮士誓死抗敌英雄千古绝唱;苦不怕,险不怕,钢铁哨所好战士立志国防扎根风雪边疆。
横批:好山好水好男儿。
既然对联是应时应景之作,边防线上东南西北各个哨所的对联自然也是百花千朵齐放、各呈地域风采。可有一点却出奇的一致——所有对联里看不到一点楚泽行吟悲情愁绪,一丝孤吟怨怼的惨淡风月。
一位老边防一笑解题:有个军语叫“兵要地志”,边关者,利刃坚甲据隘道、高墙筑垒扼雄关之地。唯有铁板铜琶的“破阵子”,仰天长啸的“满江红”,才配得上这边塞要地。
新疆伊犁有一个边防连队驻守在“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其名字让人有种“穿越感”——黄旗马队。这个约130多年前就已命名的哨所,至今仍是大比例尺军用地图上的重要点位。当年清八旗中的正黄旗一支马队在这里安营扎寨,因而得名。正黄旗属八旗中的贵胄,可见这一段边境的重要。今天,边防部队延续这个百年老哨之名,称为黄旗马队边防连。
登临残留的烽火台、瞭望台遗址放眼望去,哨所左面是茫茫沙漠,右面的万亩浩浩芦苇荡。乘坐连队新型的边防巡逻车一路烟尘,遥想前尘往事、要塞沧桑,万千感慨不知从何说起。待返回连队,读到当门一联,直抒我之胸臆——
百年老哨,马队纵横威风凛凛历史烽烟卓然乃史;万里雄关,车轮驰骋锐不可当强军固防灿然新篇。
横批:山河雄魂。
剑犁和鸣写山河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祖国的壮美河山、家乡的锦绣田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带给边疆 “富而美”、“强而盛”的日新月异巨变,让边防官兵在时空叠影间,写作激情和灵感奔涌。对祖国的深爱挚情,对家国山河的一往情深,成为他们挥笔撰联时充盈着春天风韵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