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于淮南僭号,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河南尹,置百官公卿,郊祀天地。袁术僭是汉末重大的政治事件,更是袁术集团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袁术集团作为一个庞大的军事政治组织,其成员众多。袁术出身汝南袁氏,按理应当有着丰富的名士资源,却意外地得不到名士大族的支持。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随着与袁绍的决裂,名士大族自然进行了重新站队。由于袁绍得到了盟主之位,其号召力在袁术之上,故豪族名士更容易向袁绍倾斜;二是袁术与名士大族意见相左,得名士而不能用。因此袁术集团内的名士大族自然就不会多。
名士大族的汉家观念根深蒂固,袁术集团内部的名士大族、儒学修养较高的部分亲信以及依附势力中的孙氏反对采取僭号,但由于有多数亲信部属和部分依附势力的支持,袁术集团还是通过了僭号决策。僭号后袁术从左将军、假节、阳翟侯进位天子,集团内成员自然也得到加官进爵。名士大族虽然不同意僭号,但因旧负名望也得到了进位。
袁术僭号之后本欲趁士气高涨出征克敌,无奈先有吕布斩使背盟,后有杨奉韩逞临阵倒戈,虽然克复陈地,无奈孙策反叛,后院失火。当然袁术之败亦有天灾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