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强悍山地雇佣军,四处为明朝“救火”,号称农民义军大克星(3)

2024-09-13 10:42  360kuai

毛葫芦军在明朝中后期走入历史舞台

毛葫芦军最初的编制是7人组成一个战斗小队,在山地作战时,有着非常高的机动灵活性,每队中有一个负责指挥的"角脑"。受到官军招募后,毛葫芦军扩充到了千百人的战斗群。到了明嘉靖、万历年间,毛葫芦军的规模达到了6000多人,后来经过裁减,仅留3000人用以受朝廷派遣,并受明军军官的训练管辖。这三千人被明军分散派到不同的驻地,归于当地政府的管控之中。毛葫芦军在明朝显露峥嵘的时间,始于正德年间,公元1510年"响马盗"刘六与刘七,在霸州起兵反明,明朝派遣数千毛葫芦军守护各路关隘,防止叛军突破。这群叛军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猖狂作乱,攻破了河南裕州,一百多名毛葫芦兵,力战身死为国捐躯。

沿海作战"水土不服"

受到先辈们的感召,毛葫芦军在嘉靖一朝依然奋勇杀敌。嘉靖十五年,扶沟高宠、王朝纲在当地"搞事",河南按察司佥事派遣一千名毛葫芦兵前去镇压,毛葫芦兵不负众望,最终将叛军全部捕获,受到了明廷的嘉奖。当时沿海地区又有倭寇作乱,地处中原地区的毛葫芦兵,受到明朝政府的征调,加入到沿海抗倭的战争之中。史料记载在嘉靖三十四年,毛葫芦军与倭寇在宁海交战,牺牲了二百余人。四年后毛葫芦军又与倭寇战于海安,勇猛的毛葫芦兵由于贪功冒进,被倭寇引诱到包围圈中,折损了百名士兵。同年四月毛葫芦军再次在丁堰败于倭寇之手。在东南沿海的抗倭之战中,毛葫芦军的战绩虽然不太好看,但他们吞下败仗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明朝政府在抗倭前期管理混乱,导致来自不同地域的客兵不能有效配合。而且毛葫芦兵大多是来自山区的矿工、农民,不习水战,陷入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中。但是他们屡败屡战从不怯敌,比抗倭初期闻风而逃的明朝官军要"硬"气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