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要求各国"相安于无事",遵守明朝制定的游戏规则,才能"共享太平之福"。诏书恩威并施,义正词严,后来发展成为朱元璋和平外交的中心思想。
朱元璋以"祖训"的形式,强化"不征之国"的权威性,严令后世子孙"一字不可改易"。他告诫继任群主切忌"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东亚诸国应该"彼既不为中国患",换取自身的安全稳定。
从根本上说,朱元璋之所以宣布"不征之国",是因为他必须要对继任者和东亚诸国进行双重约束,前者"不得无故而征",后者要有遵奉明朝的清醒认识。朱元璋不只是给"兴兵"划定了红线,还为东亚诸国明确了底线。可见,"不征之国"并非单纯提倡和平外交的聊天群而已,还象征着明朝担任着群主的职责,掌握着管理、仲裁和惩罚的权力。
《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朱元璋着力加强明军的建设,以此为后盾,他深知谋略和外交远比军事更具优势。明初提出的"不征之国",继承和发扬了长久以来的"朝贡体系",建立起广泛认同的汉文化政治圈,成为各番邦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和实际约束者,这一成就足以证明朱元璋政治理念"治隆唐宋,远迈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