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中原义军风起云涌,元朝政治摇摇欲坠。七月二十八日,元顺帝退守塞北,史称"北元"。当时,北元"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和明朝以长城为界南北对峙。尽管朱元璋和朱棣不遗余力地打击北元,仍然无法根除北方边境的危机。
为了防备北元军事力量对中原的骚扰和反扑,明朝"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永乐年间,九边投入兵力68万,随后人数常有变动,万历时达到峰值,多达88.5万人,崇祯时期,戍边兵力也有59万人。《明史·兵志》记载:"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满怀忧虑:"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其中透露出对北元的警戒防备之心。明朝的军备资源被北元大量牵制,朱元璋倡导"不征之国", 强调"今朕统天下,惟愿民安而已,无强凌弱、众暴寡之为"的宗旨,实质上是"南抚北缫"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减轻军事行动对社会和经济形成的压力。明朝此时建群,无疑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