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蒙古的名称及其异译,有很多说法。唐代已见于著录。 《旧唐书·北狄传》作"蒙兀",《新唐书·北狄》作"蒙瓦"。 唐代以后,蒙古之名的异译至少有30 余种(详见洪钧《蒙古考》、王国维《萌古考》、韩儒林《蒙古的名称》、邵循正《蒙古的名称和渊源》等)。
在文献上正式使用"蒙古"二字,在《炀王江上录》中(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三引)。 "蒙古"一词的涵义,各书解释各不相同。 蒙古族学者道润梯步在《新译简注〈蒙古秘史〉》中说:黑鞑事略》云:'其常谈必曰:托着长生天底气力,皇帝的福荫。彼所欲为之事,则曰:天教怎地;人所已为之事,则曰:天识着。无一事不归于天,自鞑主至其民,无不然……蒙古是个敬天的民族,而天是个永恒的存在,故曰长生天 。据此看来,'蒙古'一词似与长生天有关。……故蒙古云者,即长生(或永恒)的部族之意。" 元史权威韩儒林与道润梯步的意见不谋而合。
而余大钧《关于'阻卜'的语源、对音及语义》说,经过20世纪数十年中外学者的努力研究,"逐渐得出一个结论:阻卜即鞑靼,阻卜为鞑靼的一个别称。…… '阻卜'的原名意为'草原'。" (《辽金时代蒙古考》146-154 页)
方壮猷《鞑靼起源考》说, "鞑靼一名之内容,实含有下列四义: 最广义--亚洲北方诸民族之统称;较广义--中国北方诸民族之总称;较狭义--蒙古民族之别称;最狭义--蒙古民族之一部塔塔尔之专称。"(《辽金时代蒙古考》第43 页)如取较狭义,鞑靼--阻卜--蒙古应是同义词。而按余大钧意见,"蒙古"一词即"草原游牧民、草原游牧部落"之意。
蒙古民族与突厥民族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