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程序上看,内阁首辅与丞相之间,就差了一个太监。
此话怎讲?
原来,内阁首辅最大的权力,就是在朝廷重要文书上拟定处理意见,供皇帝采纳。这就是通俗所称"票拟"。皇帝经过审阅后,用红笔对"票拟"进行拍板定案,这就是通常所称"批红"。内阁首辅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取决于皇帝对"票拟"的采纳程度。皇帝采纳得越多,内阁首辅自然权力就越大、地位就越高、面子上就越又光彩。反之亦然。
"票拟"又怎么跟太监扯上关系呢?这是因为明朝中期以后,皇帝深居后宫、不理朝政,极端者如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上朝。为了维系国家正常运转,同时牵制内阁权力,皇帝便将"批红"的权力交于司礼监太监,"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