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冷链品类上进行区分规划,还需注意地域之间的差异性,例如东部地区冷链资源优势集中,能较先完善和实施,而中西部相较之下显得滞后,还需要一个投入过程。"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陈燕燕指出。
会上,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宋丹阳表示,目前在全国已确定121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县推进试点,下一步,将与发改委等部门协同,壮大一批产地冷链物流运营服务主体,培育一批低温处理、集中仓储等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构建网络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的产地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根据《规划》,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到2025年,中国将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600个县域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200个城市销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将分别达到85%、30%和85%。
如何搭乘政策红利
为加快推进中国冷链能力,北京商报记者还注意到,《规划》强调,将打造一批知名冷链物流服务品牌,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深度参与全球冷链产品生产和贸易组织。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拥有冷链设施的企业有2600多家,冷库总库容近600万吨。截至去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800亿元,冷库容量约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超过28万辆,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2.4倍、2倍和2.6倍左右。
一位医药物流从业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冷链物流需要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未来物流商会形成更加开放和合作的关系,远大于竞争。
通过信息对称、资源协同进一步提升行业效率,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这一趋势也利好于具备数据优势的网络货运企业。《规划》指出,将鼓励商会协会、骨干企业等搭建市场化运作的冷链物流信息交易平台,整合市场供需信息,提高物流资源配置效率。
快递物流专家、贯铄资本CEO赵小敏认为,未来8-10年,中国冷链物流这块"蛋糕"的空间很大,目前还未有一家物流公司处于绝对地位,接下来行业会进行一些并购重组等整合行为,引入新的资本,快递企业要想抓住红利,生鲜是一个最明显的抓手,但这也考验企业的资本能力、运输资源能力以及扎根产业的深度。"一些企业还未与当地产业进行融合,只是承担运货商的角色,而冷链需要介入当地资源,因此加快网点转型、加速上下游企业联动非常重要。"他强调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