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鲜不断温 未来五年冷链物流网怎么织(2)

2021-12-14 09:08  北京商报

张江波表示,除了宏观层面,在行业维度,还需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发展和网络化运作水平。而在运营层面,要打造消费品双向冷链物流新通道,发展"平台企业+农业基地""生鲜电商+产地直发"等新业态新模式,来促进城乡冷链物流双向均衡发展。

优化冷链全品类

农产能实现城乡、国内外的顺畅流通,离不开冷链物流这类基建设施的支持。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规划》强调,冷链建设将聚焦"6+1"重点品类,包括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等主要生鲜食品以及疫苗等医药产品,分类优化冷链服务流程与规范。

事实上,由于农产品品类繁杂,而每个品类还需以不同温层、操作方式进行保鲜储存,这进一步推高了冷链运输的难度。一位水果生鲜资深从业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提及,在产地端,因为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形成订单规模化效应才能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对于非农产区,落地冷库等设施就会变得较为困难。不仅如此,在物流操作层面,农产品涉及采摘、搬运等各环节,很少有物流商能提供全流程的冷链服务。"能提供这类服务的企业,价格也较贵,因此水果品类运输出现'断温'的情形很常见。"他指出。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19农产品产地冷链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从生产者维度来看,冷链物流的成本约占农产品总成本的10%-30%。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不同品类特点,《规划》明确了具体的规划要求。例如在果蔬运输上,新建或改造产地预冷设施,配备果蔬清洗、分级、分拣、切割、包装等设施设备,推进商品化包装与冷链包装一体化。而像乳品、速冻食品,则是在主产区重点支持冷链设施建设,以及引导产业集聚区、龙头生产企业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产销冷链集配中心进行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