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我惯用的办法是:问路。在问路的过程中,老外会特别友好地跟你讲解。有时候我出门采购、看医生,不认识路了,就用这个办法,顺道练练德语。我在德国的第一个好朋友就是问路认识的。他叫Peter,人特别友好、热心,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成了朋友后,他还带我去他亲戚家做客,帮我融入德国人的生活圈子。
我和德国同学聚会的照片(中间穿红衣服的是我)。
在德国学习、打工了四年左右,我想找份正式的工作。我念的是计算机软件专业,这其实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当初选这个专业完全是考虑到,先生喜欢什么我就学什么,我得能够理解他、帮助他,不希望我在他那里落伍。但要想站稳脚跟,我得干自己喜欢的事业。
当时好多中国人在德国的公司里也就做个小助手,画画图、写写信。这种工作,不适合我这人,我喜欢啃难啃的骨头,想闯一闯,做出点像样的事。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很多德国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代表处、成立分公司。我德语学得差不多了,又会中文,去这样的公司,特别是中小企业,肯定有机会。
去了德国之后的两年,我和先生的收入稳定了,就把女儿接了过来。
那时网络还不像如今这么方便,要查哪些德国公司进入了中国市场,必须去找德国政府部门要相关清单。我也顾不了太多,径直就跑到卡塞尔市政府企业部去了。政府工作人员一听,我就是个学生,一口就回绝了,说没有单位的介绍信,这个名单不能随便给。
跑一趟不行就再跑,直到第三次去,还没等我开口,这个工作人员看到我就笑了,他说,你又来了。可能是被我的诚意感动了,他给了我一张清单,上面有197个中小企业。
我挨个给上面的企业都发了自荐信,一共发了197封。收到了六封回信。其中有一家是中德合资红塔兰鹰公司。他们当时在跟玉溪卷烟厂谈合资,需要一个懂中文的翻译跟着去云南谈判,去完这一趟,我就留在公司做了翻译。在这个公司还不到一年,我就当总经理了。
1995年,企业家褚时健当时是红塔集团董事长,他来下属的合资公司考察开会,我接待了他。
其实也是临危受命,公司和玉溪卷烟厂的合资厂在云南建水,一个贫困县,当时没有高速,沿着山边小道要开五六个小时才能到,根本没人愿意去。我帮着谈判、落实项目,领导觉得我挺努力、也挺能干,公司总经理出了问题后,就立马让我顶上去了。
我一边干,一边学,将厂里1400多个工人缩减了一半,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企业发展得非常好,我上任的第三年,被评为云南十佳优秀企业。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我能干到这么高的位置,可能性是无限的。我下决心要做更多的事,只能继续往前走,再回不到那种家庭妇女的位置了。
在和其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有公司看上我的能力,想把我挖走,我后来任职的福伊特造纸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1996年,我在红塔兰鹰公司任总经理时的工作照。
企业发展了,需要扩建,购买进口设备。我立马带着团去考察,在德国福伊特公司待了三天,交流参观。考察结束,我突然接到了福伊特公司副总裁的电话,说想见见我,请我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