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皇位继承顺序为朱祁镇、朱见深和襄王朱瞻善,但是只要于谦采取行动,扑灭夺门之变,必然被天下扣董卓、曹操的帽子,一夜之间就从忠臣、民族英雄变成枭雄!朱祁镇一系肯定完蛋,于谦告知天下,英宗谋反,诸王及封疆大吏没几个会信,自己弟弟将死之人且无子嗣,皇位早晚是他的,英宗何故反之?大家肯定会认为是于谦要想当曹操!襄王这么谨慎的人,即便于谦迎其为帝,他大概率都不敢来,这时候诸王中的某些野心家必定依据皇明祖训起兵讨伐于谦,届时必重蹈八王之乱的覆辙!
古代皇子如果被俘,是断无继位可能,所以如果不考虑大臣对宣宗的感情,其实更合理的方法是,如果景泰帝有子嗣,则景泰帝之子继位,否则,就从仁宗其他几个儿子的后代里按照长幼嫡庶之序选择继承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英宗一系继位,但很可惜大臣对宣宗感情太深厚了,不可能允许宣宗脉绝嗣。
一己之私是胡扯,孙太后是宣宗皇后,立景泰帝,毕竟是宣宗的儿子,她能接受,景泰皇帝废太子立自己儿子,她也没说什么,但是景泰帝无后,又迟迟不立英宗之子,这是几个意思?孙太后绝对不会坐视皇帝离开宣宗一脉的,这是大义。杀于谦是为自己的行动正言,在古代皇帝永远没错,因此每次造反都要把过错推在大臣身上,于谦是朱祁钰的重臣,又是推举朱祁钰做皇帝的主要人,自然要杀他。后来平反那是朱祁镇让他儿子干的,要不然不会留着于家后人,肯定于谦也不是心存良知为于谦保卫北京而感到,而是要平当世之口,要为后世立标榜。
朱祁镇他爹就这么2个儿子,就算镇压了朱祁镇,也还是朱祁镇的儿子上位。如果做得狠一点,把朱祁镇一脉全废了,迎立外藩,怕会天下大乱。于谦不是那种为了保住自己就任凭天下大乱的人,要不然北京保卫战他也不会站出来了。就是可惜了于谦,本来的剧本应该是遇明主,做名臣,结果搭上朱祁镇这么一个皇帝。朱祁镇不是什么好皇帝,这是后世公认的,但他废除了千年以来的殉葬制,这点还是不错的。历史总结一点,朱祁镇不是个好皇帝,是个好人。朱祁钰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