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方官员没有将孤寡老人接到养济院,或者住进养济院的都是他们家亲戚怎么办?朱元璋也有相应的惩戒措施,并写入了《大明律》。《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朱元璋对官员惩戒的手段,爆史君即使不说,大家也应该有所了解。
所以在那个年代,官员们是没有胆子干这种事的。而且朱元璋的锦衣卫还在四处明察暗访,官员们脑袋上悬着一把剑,只能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事。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颁布了终身养老令:七十岁以上老人,国家赐给爵位;八十岁以上老人,每月给五斗米,三斤酒和五斤肉;九十岁以上老人,在此基础上再加一匹帛和十斤絮。在明朝,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所以社会上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的家法族规之中。
官员可以就近任职以便奉养父母。政府官员的言行具有社会风向标的意义。官员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以及政府如何为那些孝敬父母的官员创造条件,直接影响到社会上养老的风气。在朱元璋的重视和推动下,朝廷设计了一系列政策,督促和激励官员奉养老人。比如,为了便于官员就近奉养父母,朝廷允许官员调到离双亲较近的地方任职。
老人在养济院的生活怎么样呢?据史料记载,养济院里一般都设置了火炕、大通铺、男女分居。院中种有槐树和柳树,老人可以乘凉和晾晒衣物,还备有磨、碾、水井等劳动工具,以备日常使用。地方政府每年定期对院中房屋和设施进行检修。进入养济院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取米、布和柴薪银,如果老人生病的话,由官府调拨医生调理。老人去世,由政府负责买棺安葬,夫妇可合葬一穴,体现出较好的人文关怀。
明朝的老人的确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