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着的父母养不出站着的孩子
《爱的艺术》中说:母爱的本质,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指导孩子正视困难,就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学习、摸索应对困难的技能。
曾在一则新闻中,看到过一个被宠坏的“巨婴”。
一名29岁年轻小伙,身强体壮、四肢健全,却说自己没有生存能力,整日游手好闲,躺在床上玩手机。
父亲想将他赶出家门,逼他找份工作。
可他认为虽然父亲只能在工地打零工挣钱,但父母一年也有一两万的收入,比自己好太多,就应该继续养着自己。
而他自己却觉得干力气活很难受、很累,坚持不了。
他说理想是做模特、当演员,因为很轻松。
当他听说做演员也很辛苦,立刻摇头表示那可不行,这不符合他找工作轻松的原则。
他还想通过中彩票,讨个有钱的老婆,或者让老婆养他,来改善生活质量。
总之就是,要么等着天上掉馅饼,要么继续依靠别人来养他,为了不劳而获,毫无尊严底线。
老父亲说,儿子变成现在这样,妈妈的溺爱有一定责任:
“儿子小时候,我想让他做点事,他妈妈都会拦着,批评我懒惰,不让儿子帮忙干活。如今儿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都是被她惯出来的。”
过度养育是一个温柔的陷阱,会使孩子在被“娇惯”中迷失自我,养成好吃懒做,依赖他人的性格。
基尔任斯基说:“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满足他们的任性要求,他们长成就会堕落,成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爱不应该是盲目的。”
盲目的爱和独立人格相对,爱的越过,人格越弱。
以爱之名,过度娇惯,这份爱,太沉重。
曾经有这样一个新闻,标题让正在鸡娃的妈妈们触目惊心。
“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是这位学霸女博士对自己唯一的评价。
38岁的小兰从小成绩优异。父母为了给她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从不让她干任何家务活,她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