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之臣成奸相之首,贾似道名声转变,是春秋笔法还是自作自受(5)

2024-03-25 14:02     360kuai

而这件事,实际上就是当时理学家的春秋笔法。在鄂州之战上,贾似道有个败笔就是''议和''。

根据《奸臣传》记载,当时贾似道看准忽必烈要回去争汗位,于是派遣人员与忽必烈议和,此举被人们看成是卖国之举。然而这件事只出现在《奸臣传》中,其他史料均无记载,且如果议和便不会有后来贾似道断长江浮桥的事,这段历史基本被公认并不存在,或有接触,但无议和之实。其次就是公田法、打算法等,这毫无疑问是为了拯救南宋中央财政,但是在《奸臣传》中这些都成为了贾似道排除异己,打压同僚的罪证。

公允的来说,贾似道作为权相无可辩驳,但是在宰相制度存在的中国封建时期,权相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同时封建时期历代改革都是建立在权相之上的,没有强横的相权,根本无法推动触及贵族阶层的改革运动,这点从张居正改革的成功和王安石改革的失败就可以对比得出。而贾似道和张居正不同的是,贾似道之后伴随着一个宋亡,以致于其罪名遭受历代唾骂。况且丁家洲大败导致宋军主力被歼,好似确实可以担一个"宋亡"的罪名,可问题是当时的情况是,换了别人就可以扭转乾坤了么?

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贾似道在位时曾打压理学,贾似道认为理学是''假崇尚道学、旌别高科之名,而专用一等萎靡迂缓不才之徒,高者谈理学,卑者矜时文,略不知兵财政刑为何物''。也就说在贾似道眼中,当时的太学生理论一套一套,实际才干一点都没有,这导致了其对于理学的打压。也正是因此,后世理学家在写史学的时候,自然不会给''贾似道''好脸色看。

贾似道从中兴之臣到一代奸相,固然有其自己的擅权专政,但不管是鄂州之战还是公田法等,大抵上还是可以功过相抵的。然而其对理学和改革途中对贵族阶层的打压,终究是招人记恨,再加上宋亡,且亡于外族之手,这以致于贾似道在后世之中,再无半点正面评价。

当然了,我们去研究贾似道的名声转变,并不是说单独为了某人去洗白,历史本身很难公平公正,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解读甚至迥异。但是我们却可以以贾似道前后对比,来窥见历史在记载人物时的不客观,而给了后世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