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酒品牌在华建厂 威士忌抢滩市场红利(3)

2021-11-16 10:25  北京商报

面对超高的市场份额占比、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国外品牌试图通过在华建厂,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随着威士忌等洋酒在中国的销量持续上升,洋酒也进入常态化消费。国外品牌本土化运营,有效解决了物流的问题,同时成本也可以有效降低。从中长期战略来看,本土建厂有利于企业降低部分费用,提高自身业绩。

在国外品牌试图抢占国内威士忌市场份额的同时,国内品牌也试图通过威士忌市场,找到企业二次发力的新增长点。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过去5年威士忌在中国市场呈两位数增长。而与之相对的,则是白酒、啤酒、葡萄酒产量呈现出逐步下滑趋势。国内威士忌市场容量已经超过百亿元,预计到2021年底,市场估值将超过600亿美元。未来5-10年,威士忌的国内市场规模有望冲击500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威士忌在国内目前只是小众品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意味着威士忌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对于国内品牌而言,入局威士忌市场,其实更多是想在保住主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多元化、多品类布局,希望通过威士忌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企业业绩提升找到新的发力点。

小众品类的成长路

据公开资料显示,威士忌进口总额近年来逐年增长。今年上半年,威士忌进口总额为2亿美元,同比增长134.4%。2017-2020年,中国进口威士忌总额分别为1.36亿美元、1.73亿美元、2.08亿美元、2.44亿美元。

但事实上,虽然威士忌进口总额持续增长、消费市场逐渐扩大,国内酒类市场依然以白酒为主,白酒占比高达96%,而洋酒消费仅占4%左右。洋酒目前在国内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多数消费者依然选择白酒、啤酒等其他酒类饮用。

在消费升级的加持下,消费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多元化的产品也让很多消费者无法只热衷于一款产品。而威士忌作为舶来品,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文化背景、品鉴等方面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品牌如何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对消费者进行培养,则成了威士忌的一大痛点。而精酿啤酒的出现,也在快速抢占着威士忌的市场份额。

有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对于国内品牌而言,威士忌国产化仍存在很多问题。品牌需要解决关乎技术层面、市场层面等问题。威士忌在技术性上有很多要求,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对于国外品牌而言,如何对消费者进行消费培育,加强消费者忠诚度,则成了发展的问题之一。除此之外,国外品牌的渠道力也并没有国内品牌强,如何打通市场,也需要品牌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