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庞籍一直在中枢任职,官至刑部员外郎、知杂事,判大理寺、天章阁待制。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李元昊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北宋的西北边疆形势骤然紧张。尤其是宋军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连续三战惨败之后,宋夏之间的矛盾已然超越宋辽,成为北宋最大的外患。
赵祯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启用庞籍来安定西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庞籍授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不久又兼任鄜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成为西北方面的封疆大吏。庞籍到任后,并不急于反攻,而是重在整军治民:针对宋军军纪败坏、畏敌如虎而残民之害不亚于西贼的现状,他在军中行酷法,"军中有犯,或断斩刳磔,或累笞至死"(《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列传第七十》)--貌似北宋文官治军都喜欢玩这一手,韩琦、夏竦等人都这么干过,不过效果还不错,"故士卒畏服";同时他采取了精兵简政、减轻百姓负担等措施,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庞籍在西北任职5年,政绩斐然,使得北宋在连续大败之后渐渐稳定了局面,与西夏恢复了对峙的态势。因此在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庞籍被召回中枢,先后出任参知政事和枢密使,6年后,赵祯拜庞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也就是说庞籍终于当上了宰相。
但庞籍这个宰相可不一般!
北宋宰相的相权被皇帝削得厉害,不但有"两府三司制"分权,而且实行多相制导致称相者多如牛毛(即便不算参政知事、门下侍郎之类的副相,北宋165年间仅正相就搞出了93个)。同时北宋的皇帝还特别喜欢玩一个叫"闲着没事换宰相"的游戏,宰相新官上任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撵下台的情况司空见惯,能在相位上坐满一年的,都堪称老资格。
而且宋沿唐制设昭文馆、史馆和集贤殿书院,称之为"三馆",通常以兼昭文馆大学士者为首相,监修国史(执史馆)者为次相,兼集贤殿大学士者为末相--庞籍身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意味着什么?那就是独相,而且这一"独"就是3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