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很多智商与情商出众的人最终都混成了官场老油条,甚至是佞臣。而庞籍却并非这样的人,在必须坚守的原则与大义面前,他甘冒风险也寸步不让,表现出了一名士大夫应有的操守。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宋真宗赵恒驾崩,年仅13岁的太子赵祯即位。但这位后来的宋仁宗尚未成年,所以由太后刘娥临朝称制。这位刘太后在真宗执政末年就借后者多病之机逐步接管朝权,成为太后之后更是权势滔天,无人能制。她不仅在朝会上与小皇帝同坐(赵祯坐左边,刘娥坐右边),还给自己上尊号、公然穿上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着的兖服去祭祀宗庙。同时她还打算给自己立家庙、处处以武则天自比,简直离一脚踢掉赵祯、自立为女帝仅一步之遥。
可惜刘娥的自立之举遭到了整个文官集团的坚决抵制,她也很快因病郁郁而终。不过在临死前刘娥还不死心,遗诏由章惠太后杨氏参议军国大事,就是不让赵祯亲政。在这关键的时刻,时任侍御史的庞籍站了出来,要求阁门(北宋负责官员朝参、礼仪等事宜的机构)将太后临朝称制的礼仪制度全部烧掉,坚决主张让赵祯亲政。庞籍此举让他名声大噪,获赞"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引用同上)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已经24岁了的赵祯终于亲政。可以说他能够最终真正掌权,并创下后来的"仁宗盛治",包括庞籍在内的文官集团居功至伟:
"富弼上疏曰:昔庄献(刘娥)临朝,陛下受制,事体太弱,而庄献不敢行武后故事者,葢赖一二忠臣救护之,使庄献不得纵其欲,陛下可以保其位,实忠臣之力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三·明道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