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考虑是否适合动物。“在小型动物展区,没有必要用大壕沟,采用合适的地形高差就可以解决问题。设壕沟时,也要考虑动物是否有能力助跑、起跳位置等,不同动物展区运用不同隔障,根据动物的习性来调整,但前提是不以牺牲动物福利为代价。”
此外,可以多种隔障方式结合。例如电网,既可以限制、警示动物的活动范围,也可以辅助并提升壕沟的安全性,在动物起跳点进行制约,可以作为加强效果的安全装置。
壕沟、电网等隔障是否会对动物造成伤害?
马可告诉新京报记者,虽然壕沟是比较成熟的隔障方式,本身不会对动物造成致命伤害,“一个状态正常的动物,在行动前会评估安全性,不会强行跳跃。”但动物园也要考虑设施带来的隐患。
“动物虽不会主动跳跃,但有可能因为打斗等意外掉进去,所以可以采用‘V’型壕沟。”马可解释称,这种壕沟临近游客一侧是垂直的挡土墙,高度大于动物垂直跳跃的最大范围,保证动物无法跳到游客区,但临近动物的一面为斜坡,“就算动物掉下去,也会安全落地,还可以走回自己的区域。”
至于电网,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告诉新京报记者,电网一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细铁丝状;一种中间为棍状,上面生出多根枝状物,约一尺高,看起来像一棵铁丝树,也叫“电草”。
“一般用弱电,对动物应该没有太大伤害,但因为平时到这里会被电得不舒服,动物默认这就是围栏,有点像瑞士牧场拦牛的电围栏,利用的是动物的条件反射,虽然弱,但有效。”王放说道。
马可还透露,电网在国内的动物园中应用较普遍,多置于地面,有时也放在墙上,只是游客很少能注意到,尤其是电草,“人的视线对横向的东西比较敏感,电草是发散状、树状的,一丛草的感觉,对人眼来说不太有吸引力。”
“不能说电网是一个友好的设计,但确实是有效防止动物逃逸的手段。”马可说。
动物园在隔障设计时可改进的地方?
马可认为,电网作为一种传统而且有效的隔障手段,并不一定要被取缔,而是要合理利用,“它只是辅助,不是终极防护,例如在没有壕沟的情况下,只铺设电网是没有意义的。”
他透露,在国外,由于动物园内车行区相对较少,电网更多被用来保护植物,“在保证动物有足够大的活动空间的前提下,当不希望动物去破坏某一片植被时,会用很细的一根电网来做警示,引导动物去其他地方。”
“不管是电网,还是池塘等隔障手段,利用的是动物的恐惧心理。”马可介绍称,目前国际上更推崇动物友好设计,采用对动物没有任何伤害的方式来隔障,让其在没有安全威胁的环境下成长,但这也往往会带来参观模式的改变,“比如用玻璃,参观效果可能会差一点。”
此外,在动物园的步行游览区,也可以将动物饲养在全封闭的网笼里。
“不是说用一个铁笼子、铺水泥地,把动物禁锢在里面,那是落后的观念。”马可解释称,应该按照动物自然栖息地和生态环境中的社群关系形式进行展示,从传统动物园中展示动物个体的模式转变成由动物和周边生态系统共同组成的生态化展示模式。
马可建议,动物园的场馆设计师应多了解动物园友好设计范畴,“其中有很多设计原则,告诉我们如何在设计场馆、达到游客观赏效果的同时,兼顾动物福利,寻找到那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