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集采,基金报团瓦解,董事长亲自怼股民,“牙茅”通策医疗怎么了?(5)

2021-10-20 17:00     观察者网

10月15日,吕建明在微博上也表示。“在疫情反复、政策不确定、市场超级敏感的复杂形势下,ROE、现金流等各项指标都无法挑剔。一切都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盼望集采政策早点落地,我们口腔超市的理念将更加丰满,市场将更加广阔。”

今年2月,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施子海透露,去年医保基金的总收入是2.4万亿元,支出大概2.1万亿元,当年结余2700亿元,历年的滚存结余超过3万亿元。目前医保基金总体运行平稳,结余总体上比较充裕,但其中1/3是个人账户,基金结余地区分布非常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部分人口流入的省份,集中程度还在不断提高。

以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医保条件来说,绝大部分地区是否有能力、有必要用医保去覆盖种植牙?

种植牙纳入医保?挑战和机遇并存

我们的邻国韩国,也许可以拿来参考。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只有韩国和以色列将种植牙纳入医保,而它们都有自己的本土品牌和配套的种植医生体系做支撑。这是一场基于居民支付能力、研发生产能力、种植医疗能力的比拼。

韩国在2000-2010年间完成了本土企业市场占比从25%到75%的转型,种植牙价格已经大幅下降。但也不过是从2014 年开始,韩国综合保险才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种植牙进行报销。2003年,韩国单颗种植牙价格/人均GDP值为11%。

2012年,伴随着价格较为低廉的韩国品牌进入,国内单颗种植牙价格来到1000-4000美元左右,如果取1500美元/颗为中位数,那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单颗种植牙价格/人均GDP值约为11.5%,才基本达到了韩国十年前的水平。在人才方面,韩国80%的牙医具有种植牙资格,美国为22%,中国大陆为11%,这对种植牙普及也是挑战。

从企业层面上来看,种植牙的成功取决于种植体和骨头的整合,开发先进的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是重中之重。我国目前种植体耗材绝大多数要依靠进口,90%以上的种植牙被瑞士、德国和韩国的品牌垄断。如何攻克技术瓶颈甚至实现创新,如何积累临床试验数据和临床牙科医生口碑,并在生产经营中降低产品价格,调控盈利空间,最终实现进口替代,这是留给中国品牌的大考。

2012年以来,国内种植牙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种植牙数量从2012年的18.3 万颗增至 2018年的255万颗。但根据瑞士牙科植入物公司 Straumann 的年报数据,我国种植牙渗透率依然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100-200 颗/万人)。相比于韩国和以色列600颗/万人的水平,中国在2020年为25颗/万人。我国急速增长的种植牙需求和有待提高种植牙渗透率,意味着多重挑战,也意味着庞大的市场机遇。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