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资料图)
“错位”:最高层权力结构不稳固
不过到咸丰朝,这种权力架构开始出现松动。登基后第三年,咸丰就打破祖制,允许大股东之一的六弟恭王入值军机处。虽然恭王甚堪重任,朝局气象一新,但咸丰担心其坐大成势,威胁自己的控股权,于是一年半后即解除六弟一切职务。不过七载之后,咸丰北逃热河,身患重疾,实际大权旁落于以肃顺、端华、载垣等为首的“八人帮”手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端、载二人俱为铁帽子王,久被闲置的大股东们再度染指最高权力。按照《剑桥晚清中国史》的推测,肃顺诸人虽“赞襄一切政务”,但由于事出突然,尚无先例,他们“所受的权力既不能被解释为顺治帝未成年时多尔衮的那种摄政,也不能说成是康熙帝未成年时鳌拜及另外三大臣的辅政”。可以想见,“八人帮”“在怎样抬高他们的作用这一点上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肃顺在他们之中最为机敏,但又是地位较低的宗人,绝没有资格当摄政”。悖论即在于,原本最有潜质成为摄政之人的肃顺,却偏偏不是大股东,而端、载二人又难堪此任。
当然咸丰并没有病糊涂,于弥留之际,他一面任命八人为顾命大臣,一面又将“御赏”和“同道堂”两枚随身私章赐予慈安与同治皇帝,二人可凭印章对决策实行否决权。也就是说,顾命大臣若想合法使用代替“朱批”的玉玺来颁布上谕,必须求助于两宫太后。咸丰的理想设计,大概是希望双方通力协作,以保证政事的顺畅进行,同时这貌似亦是能确保同治小皇帝平安接班的唯一途径。因此当时朝政的运作形式,既非“八人帮”一家独大,也非两宫垂帘独裁,而是“垂帘辅政,盖兼有之”的暂时制衡。显而易见,对于本已宿怨颇深的双方而言,这种最高权力由两家分摊的局面无法长久,结果矛盾趋于升级,最终导致两宫联手恭王,打掉“大老虎”肃顺等人,开启了幼帝双后、叔嫂共治的洋务新政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