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国家政体和人的身体一样,都会生病,需要医治。国家设立的监察机构,就相当于是医疗机构,而御史言官便是"医生",他们医治的对象不仅是百官而且还包括皇帝,也从制度上赋予了士大夫监督皇权的权利。但这一切在雍正即位后终结了,从此士大夫在皇权面前尽折腰。
御史制度简史
御史的名称在秦代以前就有,但职务有所不同。秦汉时期,御史大夫是仅次于丞相的最高长官,主要职责是监察、执法。西汉末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与大司徒、太尉合成三公。御史大夫所在的衙署称为御史府,东汉时期改为御史台,又名兰台寺。
晋代以后不常置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成为实际上的御史台长官。至南北朝时期,中丞的威权颇重,后魏一度改御史大夫为御史中尉。唐宋虽设御史大夫,但往往都是空缺,而以中丞代行其职。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其最高长官为左右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