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打仗,无论输赢,都是给别人送钱进贡?(2)

2024-12-13 06:22  360kuai

同时,宋朝皇帝皆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几乎没经历过两兵相交的阵势和你死我活的拼杀,一闻敌人来袭,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自保,如何消灾,每每以退缩和忍让作为解脱战争的途径,消极御敌。然而,敌人的胃口往往是退缩忍让喂大的,花钱送神,让敌人一再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敌人自然得寸进尺,便造成了打仗无论输赢,都给别人送钱进贡的局面。

最典型的是澶渊之盟。1004年,辽国20万大军南下侵宋,兵临澶州(今河南濮阳市),逼近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在宰相寇准的极力主张下,时为皇帝的宋真宗御驾亲征,士气大振,人人冲锋陷阵,个个奋勇杀敌,混战中,宋军还用飞弩射杀了辽军统帅萧挞览,宋军趁势掩杀,夺取了一定的胜利,辽军不敢恋战,便与主动讲和的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

宋军虽然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澶渊之盟"却有不太平等的地方,主要条款包括: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尽管以赔钱换得辽国退兵,但毕竟还是在打了一定胜仗的基础上,赔了钱,为宋朝以后的对外条约的签订,开了个非常不好的先例,也可以说是开了一个恶例。所以,以后败了要赔钱割地,胜了也要赔钱割地。当然,胜得很少,赔得很多。而到了后来宋高宗时代,杀岳飞以求的"绍兴和议",则是最惨的例子了。

在赔钱割地的问题上,宋朝有很多别出心裁的创新,比如,宋朝赔钱给外敌,常常不说赔款,而是说纳岁币,赔款是低的向高的屈膝,而纳岁币是高对低的施舍,或者平等地给予,虽然割了肉,但没割脸上的肉,保留了面子,并不以为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