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寇准传》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推进,告急文书一封封地传到汴梁城。朝廷上许多大臣被这股气势所震慑,纷纷建议迁都避其锋芒。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到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到成都。
只有寇准和毕士安力排众议,坚决主张迎击辽军。宋真宗问寇准的意见,寇准当着王钦若和陈尧叟的面对宋真宗说:"是谁向陛下建议迁都?应该治他死罪。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文臣武将都很团结,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必然溃败。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困乏。从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偏远的地方去呢?关键在于,如果人心散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吗?"
于是,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御驾亲征,来到北方前线。辽军大举入侵,遭遇各地军民英勇抵抗,辽军孤军深入,粮草供给困难。十月以后,辽军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宋真宗亲临前线后,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将李继隆部将张环用精锐的床子弩射杀,极大地动摇了辽军军心。最终,双方签订盟约,这就是著名的"澶渊之盟"。
在此之后,寇准一直对自己促成"澶渊之盟"的功劳颇为自得,宋真宗也因此厚待他。这引起了政敌的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