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东。以色列在72小时内对六国展开军事打击,国际舆论一片哗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直言,这一轮空袭"极大冲击了地区安全底线"。
根据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OCHA)和阿拉伯国家联盟最新发布的统计,72小时内,超过320人死伤,涉及平民比例接近六成。西班牙外交部、法国总统府、卡塔尔外交部等权威部门已在官网发布相关声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罕见高调警告:"全球任何威胁以色列的目标都在打击范围。"
以色列72小时多线作战,六国陷入危机
9月8日至11日,黎巴嫩、叙利亚、突尼斯、卡塔尔、也门、加沙六地,连续出现大规模爆炸与空袭警报。以色列国防军(IDF)官方通报称,行动目标主要针对哈马斯及相关武装指挥网络。
但据多家权威媒体报道,袭击波及范围远超军事设施,包括黎巴嫩贝鲁特郊区武器库、叙利亚霍姆斯空军基地、突尼斯首都附近救援船、卡塔尔多哈市区、也门萨那及焦夫省新闻机构、加沙居民区。
权威机构"国际危机组织"公布的伤亡数据:也门空袭已致46人遇难、165人受伤,其中妇女和儿童占比过半。此外,黎巴嫩和叙利亚各地传出基础设施受损报告,突尼斯与卡塔尔多地陷入断电,救援通道一度中断。加沙地区再度陷入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儿基会、红新月会等组织已派出紧急救援队,但实际救援推进受阻。
以色列方面在官方声明中强调,针对哈马斯高层的行动属"自卫反击",并称卡塔尔藏匿哈马斯谈判代表团,突尼斯、黎巴嫩、叙利亚等国则被指为"庇护极端分子"。但多国政府通过联合国紧急会议质疑以色列相关证据,指出部分袭击缺乏充分军事理由,只是借题发挥。
国际社会谴责声浪高涨
72小时内,西班牙率先对以色列实施全面运输禁令,禁止以色列船只靠港。英国首相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先后致电内塔尼亚胡,"强烈要求以色列克制,立即停止军事升级"。德国柏林、巴黎等地爆发万人游行,抗议以色列打击平民目标。阿盟秘书处公开呼吁安理会介入,要求保障中东各国主权。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中东局势持续升级令人忧虑,中方敦促各方冷静克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也在安理会紧急会议上表示,任何国家都应尊重主权、保护平民,不能以反恐为由损害他国利益。这一表态得到多国支持,安理会通过了谴责以色列的声明,但美国投下否决票,使制裁难以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卡塔尔外交部在袭击期间多次公开表态,指控以色列"无视国际法、危害地区安全",并称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阿联酋、沙特等国也相继发表声明,呼吁立即停火。
战略支点与国际压力的平衡游戏
美以关系成为本轮危机的风暴眼。美国白宫发言人柯比9月12日表示,美国"理解以色列安全关切,但敦促以方避免伤及无辜"。美国国务院在官网发布声明称,愿意为地区和平提供外交斡旋,但同时重申"以色列有权自卫"。
多位国际安全问题专家分析,美国长期在联合国为以色列"挡枪",已成为国际社会争议焦点。联合国安理会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美国针对涉以色列议题共动用否决权23次。
此次事件后,阿拉伯国家联盟和部分欧洲议会成员提出质疑:美国是否还能在中东维持传统影响力?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约有18个阿拉伯和中东国家就以色列问题与中国、俄罗斯展开更紧密安全对话,地区格局出现新变动。
美国国内也出现分歧。最新《华尔街日报》民调显示,超过62%的受访美国民众认为,应加强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约束,防止局势失控。美国国会部分议员公开呼吁重新评估对以色列的军援政策。分析认为,若美国继续无条件支持以色列,可能导致中东更多国家疏远西方阵营,甚至加速"多极化"趋势。
军事冒险能否换来安全?
以色列的强硬政策背后,是内塔尼亚胡政府日益严峻的执政压力。近一年内,司法改革、腐败调查、人质危机等议题引发社会巨大分裂。9月11日特拉维夫、耶路撒冷、海法等地爆发大规模示威,警方通报称,单日参与人数突破18万,创下本年度新高。
以色列议会最新民调显示,当前政府支持率降至32%,为近十年最低。部分反对党领袖公开质疑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激化外交危机,呼吁重启与阿拉伯国家的外交接触。专家指出,单纯依靠军事打击难以长期维持国家安全,反而容易触发更大规模的地区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国内部分安全部门官员匿名向《国土报》透露,部分军事行动并未获得全部内阁支持,决策层意见分歧明显。以色列《新消息报》分析称,若外交孤立持续强化,经济和安全双重风险将同步上升。
72小时的"多国打击"已让中东局势骤然紧绷。联合国难民署(UNHCR)统计,三天内叙利亚、黎巴嫩、也门、加沙四地新增流离失所人数近2万人。国际红十字会在官方声明中警告,冲突升级可能导致人道危机进一步恶化,区域内医疗物资、食物和饮用水短缺问题愈发严峻。
以色列本轮军事行动虽在短期内形成高压震慑,但多家国际智库分析认为,其外交孤立趋势明显加快。卡塔尔、黎巴嫩、叙利亚等国在联合国紧急会议上联合提交决议,呼吁设立中立调查机制,要求追究袭击责任。部分欧洲议会成员更公开建议,对以色列实施武器出口限制。
警告之后,世界该如何应对?
三天袭击六国的行动,已不再是单一地区危机,而是全球秩序调整的风向标。以色列以"自卫"为名进行多国打击,触及了国际社会对主权、安全与人道主义的底线。美国、欧洲、中国、阿拉伯联盟等多方立场的碰撞,正推动中东乃至全球安全格局向更复杂、更多极化的方向演变。
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等权威组织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防止局势失控。以色列总理的"全球打击范围"警告引发更大争议,也让人们对未来地区安全充满担忧。专家普遍认为,外交对话和多边机制建设,是防止地区滑向更深层次冲突的唯一出路。
2025年9月的中东危机,再次提醒世界:任何一场局部动荡,都可能引发全球性震荡。在大国博弈和地区矛盾交织下,唯有坚持多边主义、强化国际合作,才能真正守护世界和平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