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个战术取得了相当成功。到了崇祯十一年,许多农民军头领都被围剿得走投无路,投降的投降,被杀的被杀。李自成被打得仅剩十八骑躲入大山中,张献忠则投降了熊文灿。
如果能把杨嗣昌的战略坚持执行下去,明朝看上去即将扫平国内起义,"十年不结之局"似乎就要走到尽头。
议和的事,当时是秘密进行,并且取得了进展。兵部尚书陈新甲派遣职方郎中马绍愉携崇祯皇帝敕书至沈阳与清议和,皇太极对议和持开放态度,并提出了条件每岁责国馈兼金万两、银百万两。我国馈人参千斤、貂皮千张"彼此互送逃人,"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贵国界,以塔山为我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两国俱于此互市。"
但在言官们的压力下,崇祯虽然有心议和,却始终拖拉不决。议和被斥为"顿忘国贼"、"损威辱国"、"沮师养寇",是"祸胎",将"酿无穷之衅",主张议和的杨嗣昌被群起围攻。